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以至于当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会感到四处无着的恐惧和无尽的担忧。只是不知为何,这种可怕的感觉却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时不时地就会袭上心头。早有公论认为现代人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实我们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种心理上的亚健康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自身及周边的莫名担忧。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安全感(1)

(“焦虑”、“压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征)

其实,不只是芸芸众生,即使包括“肌肉健硕”的超级大国或前超级大国,也未必就能感到安全,否则它们也不会每年斥巨资养着那么多军队,并且恨不得抱着核弹头睡觉。以至于长此以往之下,竟不免大幅挤占百姓的基本福祉而出现各种不测。当然,有些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他国及其民众莫大的威胁。

那么,作为老百姓,我们日常担忧的都有哪些呢?

其实,无需缘木求鱼式的探究,从1940年代即诞生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能找到答案。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安全感(2)

(见于马斯洛1943年《人类动机理论》一文)

此图明白无误地揭示了人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必要保障(尚无法谈“满足”二字),其核心无非就是有饭吃、有衣穿(在很多极端情况下,穿衣不是为了满足羞耻感,那似乎已经不是最基本的需要了,披着麻袋片只是为了御寒。这和纽约街头的流浪者把层层报纸塞到衣服里道理相同)。

只有首先达到了这两点,才可能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在这一点上,所有生灵概莫能外。只是他们遭受冻馁之灾时的哀嚎未能见诸史籍而已。史料中倒是有野狗啃食倒毙于荒野的尸骨的记载… …

当然,除了这些还不够,毕竟安全感稍高于第一层次的需要。

人们还可能遭受疾病的威胁,以及各种意外的变故。又比如一夜之间,你可能会发现前几日还能买一袋米的钱,今天就只能买半袋已属勉强。这些都是威胁人们日常安全感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安全感(3)

(委内瑞拉或许只是一个缩影)

当然,有些东西是可控、可稍稍抵御的,有些则只能听天由命。至于哪些事由谁来掌控和防范,只能希望“各尽其责”罢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都并非易事。

“如此看来,老百姓的安全感这潭水还挺深的了?”听到这句话,我只能说,很多事情,首先源自于“认知”。认识不到位,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一切都仰赖于如何看待黎民百姓的存在本身、仰赖于是否认为民人应当享有基本的福祉,还仰赖于是否能把正确的事情做对,等等。历史上的很多王朝分别都输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其实,荀子那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王制》)便可解释一切(这句话在后世很多王朝看来都是居心叵测,未必能过审的)。或者,再想想罗马尼亚“末代皇帝”齐奥塞斯库,就全明白了。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安全感(4)

(齐奥塞斯库夫妇和陆军上校“考布同志”,右下角,太黑,有点看不清)

其实,老百姓对安全的需要并不复杂,无非:

安居;

乐业;

无冻馁之患;

无后顾之忧;

免受无妄之灾。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获得基本的安全感,也才可能谈得上作为“人”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