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合家欢聚的春节。曾几何时,全家吃完年夜饭,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是除夕夜的主要活动内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情况慢慢变了。春晚节目好像不再那么吸引人了,有的年轻人也没有了上一辈人的春晚情节。

说到记忆中的春晚,就得说1984年那一届。现在想起来,那届春晚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

1984年春晚大揭秘(盛况不再不赖手机)(1)

什么是传奇?传奇就是不可复制。可复制的就不是传奇了。

铸就这一传奇的,固然有节目质量上乘、编导和演员们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一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时代,这也是它很难被超越的根本原因。

要看春晚,就得有电视机。从七十年代富裕家庭才买得起的“三转一响”,到几百块钱一台的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买台黑白电视机,招呼上街坊邻居,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那绝对是不一样的感觉,基本上就相当于“炫富”了。

再看看演员的服装。姜昆这身行头现在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土?可在当时,绝对很时尚。

1984年春晚大揭秘(盛况不再不赖手机)(2)

全场着装最洋气的男演员,当属“洋装穿在身”的香港演员张明敏。但现在再看,好像也就那样吧。

1984年春晚大揭秘(盛况不再不赖手机)(3)

这一切,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伊始的这一历史背景:商品开始丰富了,人们兜里开始有钱了。

除了物质方面,还有思想文化方面。如果仅仅从春晚的表面看的话,对大多数百姓来说,可以算得上一场视觉盛宴。

李谷一、郭颂、殷秀梅、关牧村、蒋大为、谭元寿、方荣翔……这些过去只能在收音机里听的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现在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面对面欣赏他们的表演了。由此带来的冲击,给人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难以磨灭的。

1984年春晚大揭秘(盛况不再不赖手机)(4)

而且,这届春晚还邀请了几位港台演员和主持人,张明敏、奚秀兰、黄阿原、陈思思等人。而在这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事。例如,邓丽君的歌是被禁的,港台流行歌曲唱法在音乐界是遭到批评的,就连李谷一唱《乡恋》时用了气声唱法,也不能幸免。

那么,春晚上了这样一道大餐,能不让人意外惊喜而印象深刻吗?

1984年春晚大揭秘(盛况不再不赖手机)(5)

说到这里,如果先暂时放下春晚而回顾一下整个社会的话,在国内刚刚打开的那些年,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年代。

举一个小小例子。电影《人生》上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主人公知识青年高加林应该争取在县城工作,还是应该返乡建设家乡农村,当然他对爱情不专一是观众都反对的。

这个在今天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当年争论的双方都是很认真的。其实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考与探索,尽管不那么成熟却都很真诚。

这一情况也反映在1984年春晚上,比如说第一次把小品搬上春晚舞台。在这之前,小品是艺术院校教学和考试的一种形式,陈佩斯、朱时茂二人的成功尝试,使这一表演形式成为春晚的保留节目。

1984年春晚大揭秘(盛况不再不赖手机)(6)

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创造的传奇,要想超越又谈何容易?

实际上,后来的历届春晚,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例如,《常回家看看》《吉祥三宝》等歌曲,赵丽蓉,赵本山等人创作表演的小品……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鸣。所以还是希望春晚的编导和演员们,能本着这一原则,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老百姓爱看的好作品。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内容的不断丰富,带来的就可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多元化。再以看春晚为中心内容来守岁,确实有点过了。

要求编导和演员们,从1984年让观众们亲眼看到艺术家们演出就满足得不得了,到现在要他们端上一桌既老少咸宜又雅俗共赏,还得适合东南西北酸甜苦辣各种口味儿的大餐,未免也有点不切实际。

有人喜欢打网游,有人要追剧看大片,还有那么多群里的红包,错过了也许就是几个亿,哈哈哈。

当然,也有很多家庭离不开春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还是让过年回到其本来应该的样子。过年过的就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是,除夕夜我们少不了春晚那首歌: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

1984年春晚大揭秘(盛况不再不赖手机)(7)

#我的春晚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