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影响动机
一位妈妈为了让7岁的女儿接受目标,提出每达成一次目标后可以拿到相应积分,累积积分可以兑换礼物。但孩子爸爸强烈反对这么干,说这样会让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分内的事就不应该给奖励。
那么谁是对的?
其实妈妈和爸爸都是对的。妈妈正确地意识到反馈非常重要,爸爸则正确地指出了有些反馈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动力。
对一个适宜的目标来说,最好的反馈是完成目标的成就感。你应该在孩子眼中看到自豪。如果你看到的只有疲惫或者孩子对奖赏的渴望,那说明目标或反馈出现了偏差。
好的反馈还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带来的成长。
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通过我们的反馈,孩子知道哪些是好的做法,要保持、发挥、强化,哪些是要避免的错误做法,要调整、纠正、改善。
以及对进度的提醒“已经落后了哦,这样下去,到时候目标就实现不了啦”。
奖励或惩罚可以有,但不应该成为跟孩子沟通目标时的重点内容,不应该成为孩子是否愿意追求目标的主要动力。
奖励或惩罚设置不当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反馈不会导致动机转移呢?
这里提供三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问自己必须设奖励吗?其实有些事情完成本身就是奖励了。
第二个思路,让目标完成后的奖励和目标本身是同类。例如:读完一本书后,奖励给爷爷奶奶讲,或完成目标,爸爸陪你讨论这本书。
第三个思路,围绕关系(而不是用实物)来奖励。
经常出现的误区是,孩子没兴趣时,父母试图用奖励让孩子感兴趣(或声明惩罚逼他去做)。
奖励(和惩罚)的好处是起效快,可以让人勉强去做。
坏处是靠奖惩基本不可能让人喜欢上一件事。如果孩子不喜欢,首先要解决不喜欢的问题——也就是学习兴趣。
反馈影响自主性
有些常见的反馈,因为家长缺乏考虑,结果适得其反。
如下面这些例子:
孩子一开始每天读两篇英语短文,乐在其中。妈妈看他读得挺轻松,要求增加到3篇,并要求跟着点读笔大声朗读。很快,孩子一篇都不肯读了。
每天晚上陪作业,妈妈在孩子旁边盯着,指指戳戳“这个写错了”“那个写歪了”。
爸爸嫌孩子吃饭慢、边吃边玩,干脆自己上手喂。
这些例子中的反馈有一个共同点:父母的做法都在损害孩子的自主性。
要解决这类问题,只能通过训练父母的自我察觉。
每次当你觉得孩子需要帮助或指导时,先忍住,想想自己要说的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再想想如果什么都不说会怎样。
衡量过后,再决定是该开口反馈还是要顺其自然。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就要试着延长沉默时间,减少强行插手。
反馈影响思维模式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我们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小时候开始形成的。
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是被父母的一次次的反馈塑造出来的。
什么叫反馈?孩子做了一件事、产生了一些结果,之后你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叫作反馈。
比如孩子刚上一年级,有一天回来跟你说,今天考试有个题目他不会做,看了同桌的答案,抄上了,老师给判对了。
就这件事,如果你的反馈是积极的,他就知道这样做爸妈是认可和支持的;如果你的反馈是消极的,他就知道这么做不对。
积极反馈通常就是赞扬,消极反馈通常就是批评。
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反馈。
孩子会从这个反馈中知道什么?知道你不在乎。
反馈的重点不在表扬更多还是批评更多,在于要意识到我们习惯的表扬或批评过于偏向对人的评价或对结果的关注,而要打造孩子优秀的思维方式,必须关注过程。
比如,我们平时表扬的时候,是不是常说下面这些话:
你真聪明!
你真是个好孩子!
你跳得太好了,像公主一样!
这篇作文写得真棒,我拍照发朋友圈了!
全对!一道都没错!你真是个数学天才!
这些反馈都是对人的评价或对结果的关注,这样的反馈会塑造出孩子怎样的思维方式呢?
如果孩子得到的反馈总是关注结果或对人的评价,他会慢慢形成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力、能力是天生的,很难改变。
如果孩子常常得到对过程的反馈,则会塑造出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则相信通过奋斗、学习可以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深刻影响人的一生。
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每次遇到挫折、挑战、障碍,都将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容易逃避和放弃,把精力放在指责他人或者自责上;
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从来不停止改进和尝试。
那么怎么样能够保证结果好呢?挑有把握的事情做,挑简单没挑战的事情做。
进而,如果遇到困难,孩子就倾向于放弃;
如果遇到争执,孩子就会倾向于退出。
我们不经意的反馈,日积月累,对孩子的底层思维有如此大的塑造能力。
孩子的大脑若是雕塑,我们的话语就是斧和凿。
今后,当你发现自己想说的话是对结果的反馈时,停一下,快速加工一下即将出口的话语,尽可能地把它变成对过程的反馈。
当然,上面的表述大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照搬,只要细细体会两种反馈的区别,揣摩不同说法对孩子的影响,相信你就会知道该怎么给自家孩子正确的反馈了。
你会发现这种反馈方法每天都有应用的机会。
每一次,每一天,孩子的思维模式都在被我们的反馈塑造着。
下期预告:
适宜的难度会带来内驱力
没有挑战就没有乐趣
你认为孩子的天性是躺在舒适圈,还是迎接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