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转

——融媒时代《刘老根3》对绿色二人转的突破与创新

刘老根二人转全部(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1)

摘要:融媒体时代,曾经在传统电视平台大火的《刘老根》系列剧如何力排众议突破创新,在《安家》《爱情公寓5》等顶级流量IP剧中脱颖而出,赢得受众市场中一席之地。在以东北二人转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曲艺没落的当下,如何借力融媒再焕生机,本文通过探究《刘老根3》的成功之道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可供借鉴的改革路径,传承传统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融媒体;《刘老根3》;绿色二人转;突破;创新

有“中国卓别林”之称的一代喜剧大师赵本山大火于电视媒体兴盛时期,不管是小品中的“忽悠,接着忽悠”、“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成为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热词熟语,还是电视系列剧《马大帅》《刘老根》的热播,甚至是其力捧爱徒的“新作”《不差钱》、《捐助》等小品,也都已是十多年前的荧屏作品。可以说,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赵本山,缺席了10后,甚至是大部分00后的成长记忆。而时隔十七年之后,网剧《刘老根3》重新回归,不仅在于传统电视媒体向互联网新媒体的蜕变热播,也为“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的十七年断层做足了功课。

长久以来,外界对于东北乡村题材戏以及东北二人转的刻板印象,可能更多的是“土气”和“俗气”,而这次在《刘老根3》中,以龙泉山庄小剧团的改革为其中一条主线,赵本山重提“绿色二人转”,积极探索传统民间艺术的改革创新路径,为其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也为没落的优秀民间传统艺术在融媒体时代下重焕生机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一、丛新生长,异军突起

疫情期间,大部分人宅居在家,可以说,为《刘老根3》的热播提供了人气基础,但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已不再是十七年前《刘老根2》在传统电视剧目较为稀缺的年代,与《刘老根3》几乎同时期热播的还有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的“乡村偶像剧”《乡村爱情12》,以及北京卫视与东方卫视同时热播的《安家》和湖南卫视的《完美关系》等剧目,可谓是竞争压力极大。与同类型乡村题材剧《乡村爱情12》相比较而言,《刘老根3》没有《乡村爱情12》有连续十二年之久的受众基础以及对于“谢广坤”、“刘能”、“赵四”等角色的忠实粉丝群体,相反,大部分年轻观众不知道“刘老根”、“大辣椒”、“山杏”是谁,这也就造成了两部剧相互竞争的关系,但因为其中部分演员的重叠使用,无形之中又给彼此形成了双向引流,不得不说是本山传媒的运行策略较为成功。与不同类型的人气流量明星组成的都市偶像剧《安家》相比,《刘老根3》就更算不得是大IP,也没有在上星卫视播出的平台优势,在客户端传播的优势似乎也并不明显。

在浓郁的商业背景和大众文化语境下,“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已经不再是东北百姓“田间地头”狂欢娱乐的民间文艺,而是含有商业和经济利益的大众化时代的“文化工业”。时隔17年,《刘老根3》上线第一天,腾讯视频播放量破亿,热度力压《下一站是幸福》等热播剧,成为猫眼网播热度第一名。究其原因,暖心回归背后不难发现其对融媒体特性的准确把握。不同于传统电视平台的传者本位,新媒体时代下,受众更多了自主选择性,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的选择什么时候在哪儿通过什么渠道怎么看以及看什么内容。碎片化信息时代,显然人们的耐心已被消磨殆尽,几乎不可能实现受众坐在屏幕前,一部剧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这就亟需解决受众怎么能看到这部剧,如何让受众坐下来看完这部剧等问题。融媒时代,首先融合的则是渠道,《刘老根3》在前期宣传推介阶段,不免俗的放到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推荐页以及在热播网剧片头和剧中广告中插入《刘老根3》相关剪辑片段作为宣传途径,把“范伟回归”、“催婚”等话题融入其中,巧打情怀牌,甚至会给人一种在看《乡村爱情12》时,看到《刘老根3》的广告片段,便想直接弃《乡爱》跳转《刘老根》的念头。

融媒时代下,受众选择多样化,自动跳过片头片尾、加开弹幕以及倍速播放几乎成了追剧的标配,但网络剧《刘老根3》的片头曲《走好人生这盘棋》以及片尾曲《圆梦》的歌词却值得我们慢慢细品。由赵本山亲自演唱的片头曲中,把“大丈夫能屈能伸”、“说话办事诚信第一”、“国法家规要牢记”、“养育之恩更要珍惜”、“忠孝传家”这些中华民族自古传唱的美德融入到歌词之中,呼吁我们要“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这盘棋”,而故事情节也恰恰是围绕着这些优良传统展开叙事的。至于沿袭了前两部剧的片尾曲,还是由衡越大气亲民演唱的《圆梦》,通俗但不庸俗,平凡但不平庸,“人生就是一场拼争,每天都在攀登,爬上这座山,越过那道岭,眼前又是一座峰,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每天都在圆这个梦”,不也正契合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都是追梦人的中国故事吗?加开弹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遮挡视线,但也无形之中找到了很多乐趣和笑料,也极容易产生共情,重回“电视时代”。如果是《乡村爱情12》剧情较为拖沓需要倍速播放的话,《刘老根3》因众多老戏骨的倾情加盟,节奏刚好,唯恐倍速或者跳转播放会落下精彩片段,至于其中的原因,应该是《乡爱》致力于捧新人,徒弟级别的新人戏份较多,节奏难控;而《刘老根3》则主要有赵本山、闫学晶、范伟等老戏骨撑场,张弛有度。再加之刘老根演员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直播,发布一些剧情相关的短视频作品,和网剧双向引流,为《刘老根3》在网络上热播奠定了人气基础。

二、角色讨喜,引发热议

二人转艺术一度流行,与赵本山的推动关系很大,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二人转自带的娱乐色彩和狂欢化特征也契合了大众化时代广大受众的文化需求。对于观众而言,追剧越深入,对角色的“黑化”越着迷。大家在网络社交平台对角色的广泛讨论,也正印证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电视系列剧《刘老根》集中体现了乡土影像的文化形态。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是地域文化的最基本表达手段。在视觉形象上,本剧以“土地”生态和“农村”习俗为两大基因建构其物化形态。剧中小到人物的名字,大到自然景观都带有乡土化的特点:刘老根、药丸子、山杏、大辣椒等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乡土化的名字,通俗形象、生动上口,成为乡土文化的象征符号。刷直播、挥霍父母血汗钱、不尊敬长辈、爱慕虚荣……几乎集合了当下无知小青年的大部分特点,而在剧中,“药丸子”这个角色完美的诠释了这些特点。靠着父母的关系来到龙泉山庄,不仅不谦虚好学,反而想法多、架子大、派头不小,可谓是做足了眼高手低不学无术的形态,让观众对其恨之心切。但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显现无疑,这可能也是药丸子和同为离异家庭的刘子健相处融洽之处,当然,药丸子的蜕变和成长也同样可圈可点。除此之外,“大胖”这一角色也被贺美玲诠释的活灵活现,固执的把山杏当成假想敌,加之母亲丁香的去世,导致她性格偏执,看谁都不顺眼,本身脾气就暴躁,见人就开怼,一言不合就动手,作成“女版谢广坤”,这个角色在剧中也是十分讨巧。一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没有坏心眼,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对二柱子的爱以及对母亲的思念,通过听到刘老根生病的消息,她马上哭了这一情节设置,可见其善良有感情;二是演员演得太生动太忘我,她的每一次出现,都是“那一个”的人物状态,哪怕焦点不在她身上,她也同样活在人物之中,不抢戏,但观众仍能感觉到她的存在。角色塑造活灵活现,不露表演痕迹。嚼舌头看热闹的“称杆子”、单纯善良的小保姆小琴、痴迷于中医坚持恢复药膳部的张可心、积极组建乐团的杨树林等角色的刻画也可谓是活灵活现,为《刘老根3》的热播提升话题度。

《刘老根》系列剧形象塑造以丑角为主,通过丑角的调侃,讲述人生道理及社会热点问题,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令人深思。《刘老根》和《乡村爱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故事框架的格局不一样,虽同样是乡村喜剧,不同于《乡村爱情》讲述家庭琐事,《刘老根》更像是一部有包袱、有笑料,但同样有深度、有主题的正剧,可谓是言语精美、制作精良。

三、下里巴人,传承创新

乡土特色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因子,渗透在电视剧的情节建构、人物塑造和环境渲染之中。十七年前,随着《刘老根》系列剧的热播,线下的刘老根大舞台已然成为东北二人转的推广阵地,不输现在德云社之于相声艺术的贡献率和影响力。在《刘老根3》中不管是赵本山、闫学晶等为代表的传统二人转演员,还是力捧的“小东北”(剧中饰演药丸子)、红娃(剧中饰演韩世信)等二人转新秀;还是剧中围绕小剧团改革这条主线,不管是引进网红元素,还是融时代新声进作品,都是在赵本山提倡的“绿色二人转”基础上的突破创新。

东北文化是二人转的血脉,也是二人转演员们的根和魂。网剧《刘老根3》的热播,为重提绿色二人转奠定了受众基础,演员角色的有力塑造,使其在融媒时代仍能焕发光彩,再加上剧中多次长篇幅的对二人转舞台表演进行展现,不管是反串元素的融入,还是脱口秀的呈现,都把这门传统民间艺术搬上荧屏,有机会展现其艺术魅力。不仅如此,剧中对于传统民乐团的组建,以及对《我和我的祖国》、《二泉映月》等作品的演绎,赋予其时代生机,就单其中的唢呐来说,“红衣进,白衣出,一生只进一家门,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进一家坟,一生只记一人魂,始于月老,终于孟婆,始于脸红,终于眼红”。而剧中以药膳为代表的中医,还有凤英露了一手的河北梆子,无一不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正如范伟在剧中所说,“在国外如此受欢迎,不知道为什么在山庄中却受如此冷漠”。

网剧《刘老根3》通过“二人模式”隐形结构的广泛运用,在叙事中弱化情节的整体连贯性和结构的内在逻辑性,注重“包袱”情节的设置和横向场景的描绘;通过演员“间离化”的表演,在展示了主角的戏剧性命运安排的同时,也塑造了经典的漫画式的丑角形象;借用小品“说口”技巧,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示了狂欢化、游戏化的人物语言和东北丰富的方言土语,增添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和艺术魅力。

四、结语

“刘老根大舞台”上的二人转其实正显示了中国式“大众文化”的独特性。一方面它维系着中国大众与乡土文化的渊源和情感联系,可以说乡土文化是中国大众的母文化;另一方面“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已经是商业和传媒之手催化和整塑后,是已经“被大众化”的民间文化,是消费时代娱乐文化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媒介文化传播现象。融媒时代,内容为王。网剧《刘老根3》没有“偶像剧男友”莫名其妙的火,也便不会出现不明所以的凉。不得不说,《刘老根3》借势移动端的互联网新媒体,为以东北“绿色二人转”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代改革创新、焕发生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在这场传统文化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稳固IP,用讲业务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陈迎辉.从民间文艺到大众文化的身份转换——兼论“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的身份焦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6):118-121.

[2]金辉.电视剧《刘老根》的乡土文化分析[J].青年记者,2009(24):79-80.

[3]李晓璇.有丑更能转——以长春市刘老根大剧院为例[J].北极光,2019(10):92-93.

[4]陈红. 论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的小品化倾向[D].西南大学,2009.

刘老根二人转全部(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2)

刘老根二人转全部(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3)

作者简介:闫利超(1997年3月31日-),男,河北唐山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语传播。

引用参考格式:闫利超.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转——融媒时代《刘老根3》对绿色二人转的突破与创新[J].学习与科普,2021(01):282-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