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会不会写书法,学没学过书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看他懂不懂在书法中营造“势”。

势,这个字,既可以理解为书法创作中的字体姿势,可以理解为书写姿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书写姿势会影响一个人的字体姿势,而字体姿势是人书写姿势的最终呈现效果。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1)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

学过书法的人和没学过书法的人,你基本上可以从他们书写汉字的姿态上,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们到底对于书法有何种掌握。这种判断能力有时候是不分人的,基本上不论你是零基础还是书法界的“老江湖”,别人大致上一眼就可以看出。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2)

只不过,普通人和书法家在看一个人书写书法的动作时候,他们判断出来的内容并不完全一样。普通人只能大概知道这个人是学过书法的。但是他无法判断这个人的书法水平好坏,但是书法家却可以,他可以从一个人执笔、运笔、书写等诸多动作中看出一个人书法书写的水平好坏。

因此,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书写姿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个人书法水平的考量,书法水平高的人,书写姿势、姿态显然是不同于水平低劣者。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3)

由此可见,人的状态,甚至是人的“姿势”“姿态”,就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书法书写的面貌如何。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常常持有的一个观点就是“字如其人”,当然这个观点可以看作是对人品格、品性的考察,可以认为一个人的品性和一个人的书法水平的好坏有关系,但是这种理解只是诸多可能性的一种,并不完全构成“字如其人”的完整概念。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4)

“字如其人”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状态、追求、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乃至于决定一个人的书法面貌。因此,书法家往往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熔铸相当多的主观色彩。

比如,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的时候,他写的这篇书法作品完全不是一个书法作品应该有的样子,很多人第一眼看上去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不适感,乱七八糟,胡涂乱抹,应该是很多人对《祭侄文稿》最多的评价。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5)

然而,我们如果比照西方美术史上那些后印象派艺术家的创作,看一看毕加索、梵高等人的画作,你会发现他们之间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类型,但是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即对惯常存在状态的一种颠覆,一种叛逆。

后印象派所持有的理念是对印象派的一次更大范围的否定。印象派已经突破了绘画的边边框框,抛弃了线条、构图,纯粹追求光色效果。而后印象派则否定的更为彻底,他们不管现实客观如何,他们只画他们主观中存在的客观事物。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6)

因此梵高绘画中黑蓝色扭曲的天空,在桥上变形的呐喊者,虽然都不是作者亲眼看到的事物,但是他们却真实的存在于作者主观想象中。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7)

因此,《祭侄文稿》也是如此,颜真卿所书写的,并非我们惯常中看到的书法字体,而是书写他眼中、心目中想要呈现出来的书法字体,这些书写效果显然受到了他主观状态的影响。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8)

但是,这也是书法的一种“势”。

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往往会经历很多可能性以及后续发展的方向。当一个事物从一个状态明显的要转向另外一个状态的时候,这就是“势”。

《祭侄文稿》的书写,就是作者情感状态的转变,是他情感状态的一次抒发,这也是“势”。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9)

而借助于物理学上对于“势”的定义,我们或许更能解释清楚书法艺术中的“势”。

在现代物理学中,“势”也被称作“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势是能量的代名词。在保守场里,把一个单位质点(如重力场中的单位质量,静电场中的单位正电荷)从场中的某一点A移到参考点,场力所作的功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在保守场中,单位质点在A点与参考点的势能之差是一定的,人们把这个势能差定义为保守场中A点的“势”。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势”的本质是状态转移所带来的“势能差”,这一概念就特别有利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

很多我们看起来很没有道理的艺术现象就会有了全新的答案,比如,为什么《祭侄文稿》会给人以一种很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字、笔画,横平竖直的写就感觉到乏味,一旦有所倾斜、偏侧,就会有一种笔力千钧的感觉?

书法的五势是什么(书法中的34)(10)

其实这就是“势”在起作用。“势”在书法中和物理学意义上的“势”几乎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力量的代表,都蕴含着力量,只不过物理学需要精密的推算、严谨的论证,而艺术让你感受到“势”的存在,只需要表现出来,并且让你从主观上认可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