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突尼斯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人都很难有印象,只有到了世界杯时,才会在荧幕上看到属于这个国家的名字。

全世界一共有190多个国家,而真正能在国际上发声的,只有不到五十个,而突尼斯恰巧并不在列。

如若我们将目光放远,去泛黄的历史史册中找一找,就会发现,在突尼斯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一个辉煌的文明古国,迦太基王国。

而这个王国,曾经诞生了一位优秀的将领,以至于后世拿破仑都尊称其为“战神”,他的名字十分巧合的与现今让人闻之色变的食人魔汉尼拔同名。

一、

传说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泰尔王国的狄多公主在国王死后与其兄长庇格玛里翁不合,随后庇格玛里翁排斥公主而独揽大权。

为免遭迫害,狄多不得不带着财宝与仆人飘洋过海,最后一路抵达突尼斯湾。她向当地的柏柏人部落首领马西塔尼求借一张牛皮之地栖身,得到应允;于是她便把一张牛皮切成一根根细条,然后把细牛皮连在一起,在紧靠海边的山丘上围起一块地皮,建起了迦太基城。

故而迦太基的卫城又叫柏萨意为“一张牛皮”。

公元前6世纪,在迦太基Magonid王朝的领导下,迦太基成立了帝国,囊括了当时主要的腓尼基城邦。

霍去病的战绩在现在什么水平(不是人们口中的食人魔)(1)

迦太基王国的统治方式实行的是贵族寡头式掌权,其中商业奴隶主与农业奴隶主这两个统治阶级间则往往有利害冲突,这也造成了日后与罗马作战时出现和战不定的问题。

而最高行政官员有两名,称为苏菲特,每年选举产生,但选民限于富有的迦太基人,不过这两位苏菲特并没有兵权。

迦太基与罗马一样,设有元老院,由 300人组成。元老院拥有立法权和决策权,成员任期终身。并设有公民大会,但权力有限。此外,亦设有百人会议,共有成员 104人,负责监察和作出审判。

迦太基王国的政治体制与希腊文明高度相似,这也促使其逐渐繁荣。

因为靠近海洋,迦太基人也不出意料的掌握了十分高超的航海技术,在其巅峰时期其强大的海军控制了整个西地中海,因此亦成为西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每年均有庞大的经商收入。

而且居民亦善于航海,所以其海路贩运奴隶、金属、奢侈品、酒和橄榄油等商业活动很蓬勃。

其内陆地带 - 巴格拉达斯河谷的土地十分肥沃,所以迦太基即使在北非,也有很发达的农业,甚至出现了奴隶制庄园。

不过自迦太基王国诞生起,其便与周围国家摩擦不断,先是与希腊发生了战争,随后又对新生的罗马帝国发动了军事行动。虽然在面对希腊时能占尽上风,可是碰到了罗马帝国,就算有汉尼拔这样优秀的将领也是孤掌难鸣。

二、

公元前247,汉尼拔·巴卡出生于迦太基,是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巴卡的儿子。

当时迅速崛起的罗马帝国势不可挡,很快便与迦太基王国发生了冲突,史称第一次布匿战争。

而汉尼拔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年幼的汉尼拔见证了自己祖国的失败,他们的舰队被击败,而没有新的财政来源去建造新军事力量的迦太基只能与罗马言和,交出了整个西西里的控制权并偿付了大量赔款。

正是此次的战败在小汉尼拔心中种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他向父亲立下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

事实证明他说的并不是一句空话,汉尼拔自小便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并且在外交和军事上展现了过人的才能。

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

在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后,他一边负责国内事务,同时准备出征海外,去实现少年发下的誓言。

很快汉尼拔就集结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军队,并用一种更加平等的关系将不同族群和语言的人们凝聚在一起。

这支军队里有来自西班牙土著和凯尔特人部落的蛮族战士,有属于北非的腓尼基人,还有来自其他诸多部落的战士们。

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与此同时,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

为了保证远征的顺利进行,他给西班牙人放了一整个冬天的假,以示信任,并向腓尼基人承诺,给与他们公民资格。

同年,已到而立之年的汉尼拔集结了十万大军,发起了对罗马帝国的远征,同时也进入了其一生的高潮阶段。

霍去病的战绩在现在什么水平(不是人们口中的食人魔)(2)

汉尼拔带领着军队先是翻越了比利牛斯山,随后又兵走险招,出其不意的挺进阿尔卑斯。高大的战象行走在铺满积雪的群山之上,这一路的凶险汉尼拔也心知肚明。

复杂的地形和山地部落的侵扰让汉尼拔的军队付出巨大的代价,以至于失去了一半的兵力,但毫无疑问,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这一步险棋成功让汉尼拔赢得了先机,成功打破了罗马人的作战计划。

相比于罗马军团在陆战领域的工程优势,汉尼拔军队的优势是拥有敏捷的行军,往来倏忽的冒险作战能力,以及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天才指挥官,这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意味的移动化军队。

而这支崭新的军队也让笨拙的罗马军团难以抵挡,迦太基人强大的骑兵和独有的战象成为了罗马士兵的梦魇。

在随后的八年间,汉尼拔的军队屡战屡胜,他们在意大利半岛将罗马军队打的溃不成军。他取得了提基努斯河会战、坎尼战役等重大胜利。

霍去病的战绩在现在什么水平(不是人们口中的食人魔)(3)

尤其是在坎尼战役中,罗马伤亡更是惨不忍睹,一名共和国执政官、超过一半的军团将领和五分之一的政府议员都死在了汉尼拔的手上。

一时间汉尼拔直指罗马城,城中的罗马贵族们只觉末日即将来临,曾经高高在上的贵妇们如今整日以泪洗面,纷纷奔向寺庙,以秀发拂拭神像。

汉尼拔的胜利为迦太基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也让曾经不可一世,号称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跌落神坛。

罗马人开始畏惧这个可怕的对手,甚至不再与汉尼拔正面交战,而是寻求其他手段,试图消耗和拆分他。

三、

公元前210年,此时的汉尼拔已经38岁了,在这一年里,他依旧是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虽然汉尼拔无数次击垮了来犯的罗马军队,但是罗马军团的体系核心依旧完整,根基尚未动摇。

双方陷入了僵持阶段。此时放在汉尼拔面前的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坚守在意大利半岛上,保持现状,然后徐徐图之,其二便是放弃现有的状态,返回迦太基。

显然,汉尼拔肯定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八年来的成果。如果汉尼拔继续这么坚持下去并且得到足够的增援和补给,他就很有可能改变整体的势力格局,将意大利半岛、西班牙和北非串联起来,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并且打造一个开放的地中海商贸格局。

如若撤回国内,罗马这头雄狮就彻底失去了牢笼,随即其爪牙便会伸向资源充沛的西班牙,毕竟罗马帝国的目标并不是汉尼拔,而是整个迦太基,整个地中海区域。

但迦太基国内的舆论却并不偏向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和猜忌指向这位将军。

当时甚至还流行了一个论调:“打胜仗的将军是不会伸手要钱的,而是给他的人民送钱。”

而这一时期汉尼拔也碰上了他的一生之敌,一位只有24岁的年轻小伙子,大西庇阿。虽然很年轻,但大西庇阿依旧取得了罗马元老院的政治支持,负责开辟新战场。

这位青年将军复制了汉尼拔当年成功的方式,从意大利半岛反方向奇袭西班牙,从而牵制住了汉尼拔。

随着国内趋势的恶化,汉尼拔获得的增援和补给一年比一年少。

因为缺少增援,汉尼拔的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反观罗马军团却一年强过一年,他们已经难以再牵制罗马军团了。

公元前203,也是汉尼拔在外出征的第十五年,此时的汉尼拔已经年近50。也就在这一年,罗马帝国跨越了地中海,进攻迦太基。汉尼拔只好撤离意大利,回到北非本土。

随后,迦太基王国与罗马帝国议和。

战争的阴影离开了迦太基,但汉尼拔身上的阴影却迟迟没有退散。

国内对其的谣言越发严重,他们指控这位为国出征15年的将军是个叛徒,是个卖国贼,却从没有人提及汉尼拔当时的困境,也没有人质疑为何不增援。

霍去病的战绩在现在什么水平(不是人们口中的食人魔)(4)

古罗马传记作家奈波斯曾云,“如果没有本邦人的憎恨,那么他似乎有可能打败罗马人。”

而罗马人对这位老对手的恐惧也化为了深深地仇恨,他们觉得这位迦太基的战神一日不死,他们就寝食难安一日。于是他们派遣了代表团赶赴迦太基,以武力要求将汉尼拔带回罗马,进行制裁。

迫于形势,不得已之下汉尼拔只好流亡西亚。但他并没有忘记少年时的“要与罗马人终身为敌的誓言”,在流亡途中,他一直在试图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重新建立起一支远征军,但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成为了地中海区域的霸主,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敢去挑战罗马的权威。

公元前184年,64岁的汉尼拔面对罗马人的追捕,最终服毒自尽。

这位迦太基王国的传奇将领以一种无比悲凉的形式死在了异国他乡。

汉尼拔死后,没了对手的罗马帝国更加肆无忌惮的扩张,很快便毁灭了迦太基王国。“迦太基必须毁灭”,这是当时在罗马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并且罗马人确实将这句话贯彻到底了。

在迦太基城市被毁灭后,据说当时罗马人在废墟和田野里撒满了盐,要让这片土地不再生长任何作物和草木,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废土。

著名的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落在庭院里的雨,也曾落在迦太基”。只是不知这雨滴到底是迦太基人悔恨的泪水,还是汉尼拔不甘的叹息。

迦太基王国在汉尼拔的非凡努力下,曾经有机会取代罗马帝国达成横跨地中海的伟业,但国内的猜忌和短浅的目光葬送了这个机会,也葬送了汉尼拔的毕生努力。

纵观汉尼拔的一生,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罗马帝国的战争中去,在巅峰时成为了整个罗马帝国的噩梦。

以一己之力击穿整个罗马帝国,这样的成就似乎可以比肩“逐匈奴八百余里”的霍去病,只是迦太基不是大汉王朝,元老院的统治者们也比不上汉武大帝。

最后的结尾,也只是有遗憾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