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年糕由来(春节吃年糕的由来)(1)

年糕,是古吴地人们的节日美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为加强防御,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命大将伍子胥筑城,称之谓“阖闾大城”。

九年后,吴王夫差接位,勾践攻吴,败于夫椒,向吴乞降、为臣奴。夫差认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矣,便终日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伍子胥多次进谏不成,便悄悄对随从说:“我死后,若有国难,民饥无食,尔可带饥民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子胥受屈自刎而死。三年后,勾践获释归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不久,吴国固然被越国所灭,饿殍遍野。

这时,曾是大将伍子胥的随从,便带领众百姓来到相门城下,掘地三尺,挖到大批城砖,刮开一看,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原来,当年伍子胥奉命筑城时早有预谋,使这批“城砖”拯救了许多百姓,避过了粮荒。为铭记大将伍子胥的丰功伟绩,从此,吴地的百姓就在每到过年的时节,要吃糯米年糕,既是纪念伍子胥,又含生活“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吉兆。

从此,在“吴疆越地”的海宁,每年一过腊月二十,各家各户就忙着淘米碾粉。米是刚收获的上白糯米,碾成的粉末极细滑,手指一搓捏,瞬间从指缝间溜去。农家的年糕,都是在石臼里用石碓“打”成的。开蒸前,一个自然村七、八户,会商量好在谁家上蒸开臼,并把石臼、石碓、蒸笼、轧板都洗刷一遍,各家会送来蒸粉的柴禾。人少的小户人家,打介一~二斗米(一斗约15斤),人口多的大户人家,就要打一担米(一担,也叫一石,约150斤),甚至于更多,因为“炒年糕、汤年糕、熯年糕……”从年初一起,一直要吃到清明。

到了打年糕开始这一天,灶膛里的柴禾燃得红红的,烧灶人的脸膛也是红红的。灶火红,米粉香,整个村子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各家孩子围着轧板石臼,跑着,闹着。最忙碌的要算是“上蒸”的把头,年糕在下臼槌打前,需把米粉蒸熟了,一笼粉约三四十斤,分数次匀撒入笼才不至于夹生。又需看好火候,不能熟过了头,否则粉团会塌散。把头得不时察看蒸笼里的粉是否熟,他通常是村里年年被推举“上蒸”的,有经验,看粉渐近“肉色”,即要起蒸。一人将木匝的蒸笼两手合抱,从沸水锅移至轧板,将笼撤去。一笼熟粉加笼有五、六十斤,“上蒸”的把头半天下来,穿着单衣也要汗流浃背。

到了轧板上的粉团,经初次揉碾后置于石臼中。石槌柄是木制,槌是石质的,会有二十来斤。将一团熟粉团槌成年糕,需要上百下起落,不时有“哼唷”声传出,可以想见,槌臼农人付出怎样的艰辛。糕团移至轧板,厚薄揉压匀称,再用细麻线“切”成条块,最后用食用粉色“点红”,就成了糯腻的臼打糕。

春节吃年糕由来(春节吃年糕的由来)(2)

注:苏州、无锡和嘉兴地区历史上都是古吴属地。越王勾践获释归国后,吴王夫差增封给越国八百里疆域,海宁(槜李故地)划归越国,地处吴越边境,故有“吴疆越地”之称。

(陈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