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元

今年7月,骄阳如火,暑热难耐,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到了。

那天,我刷视频,看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典礼。

校长廖祥忠请全体同学起立,一起背诵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青春漾溢的声音,在蓝天白云下回荡。

一千多年前苏东坡的一首词,成为当今学子走向人生又一个转折点的精神支柱。那个场面激动人心,不仅身在现场的学子们一个个精神振奋,士气高昂,我这个场外人也看得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首记事抒情之词,苏东坡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遇风雨。朋友深感狼狈,而苏东坡却泰然处之,吟詠自若,缓步前行。

用现在的白话文,这首词的意思是:不用关注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着从容前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这点风雨有什么可怕的?有一身蓑衣就任凭风吹雨打,我照样过好我的一生。

一阵阵春风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望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哪里有什么风雨还是晴。

那一年,苏东坡已经45岁,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我想,苏东坡在写这首词时,肯定想到了自己不如意的人生。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多像自己人生路上不断经受的政治打击和压制啊!

苏东坡仰天一啸(一得斋记牛人苏东坡)(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谤新法之罪,被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

这首《定风波》,是词人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屡遭挫折而无所畏惧的倔强性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言,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有什么晴?表达了作者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而一千年后的今天,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考验的传媒大学的学子们,面临的毕业季也不容乐观。因为疫情,许多企业生存困难。因为疫情,许多学子毕业就面临找工作的困难。这是他们人生路上遭遇的第一场风雨,也是他们离开母校后将碰到的第一个考验。

我想,当他们吟咏起苏东坡的《定风波》时,一定在心中引起共呜,“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在风雨面前展露的豪情,激励着当代的莘莘学子去战胜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自己在风雨之后写的一首词,竟在千年之后的一个毕业典礼上被高声朗诵,成为鼓舞年轻学子们踏上社会的精神食粮,苏东坡如果地下有知,也会高兴的。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文人雅士千千万万,而苏东坡是一个唯一。

论做官,比苏东坡做得更大的文人比比皆是;

论做人,因为常常不合时宜,吃了不少亏,一辈了都在被贬谪的路上。先是黄州,再是惠州,到晚年了,还被流放到蛮荒之地海南。

如果换作旁人,可能会怨天尤人,可能会一蹶不振。然苏东坡却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到黄州,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到惠州,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被贬到海南儋州,他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诗句。

虽然,苏东坡只活了64岁,但是,他却为我们留 下了3900多首诗词。其代表作 《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千百年来为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吟诵,成为传世的经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多么简单的十个汉字。表达的也是很简单的意思。而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傻气。你问明月什么时候有干什么?你不会自己看吗?你还要去问青天,青天难道会告诉你吗?你把酒,端了一杯酒就很酷吗、就很了不起吗?明月就会被你喝出来吗?然而,一千多年来,有多少人吟诵着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端着酒杯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人们在思乡时吟诵,在思念亲人时吟诵,在思念朋友时吟诵……

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啊!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风风雨雨时,总会在苏东坡的文章诗词中找到慰藉心灵的锦言佳句,从中汲取力量。

这个一生郁郁不得志,尝遍各种人生苦果的文人,千百年来,却用自己的诗词,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说他是一个牛人,是一点不为过的。

苏东坡仰天一啸(一得斋记牛人苏东坡)(2)

当然,我说苏东坡是牛人,还有很多事情来证明。

我在杭州住了四十多年,苏东坡最牛的一件事就与杭州有关。

他在杭州修了一条路,路名叫苏堤。这条路,就在闻名中外的西湖上。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有无数的人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两边都临水,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长堤卧波,贯通了西湖南北两侧,给美丽的西湖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这条路,被誉为杭州乃至全国最美的一条路,无论是杭州人还是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来杭州的目标之一就是逛逛苏堤。无数的人在苏堤上凝神、释怀、开心、叹息、爱恋,每一个人走一次苏堤,就会向苏东坡致敬一次。你说,苏东坡福德厚不厚?苏东坡牛不牛?

第二牛,苏东坡创了一道菜,叫东坡肉。北宋元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东坡过起了农耕生活。他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为东坡。在那里,苏东坡除了劳作和赋诗下棋,还琢磨起烹饪技术。

他发明了一套红烧猪肉的方法。烧出的猪肉糯而不腻,时人称其为东坡肉。后来,他在杭州任知州时,因治理西湖有功,老百姓为了表达感谢之情,给苏东坡送去了猪肉。苏东坡收到猪肉后,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然后烧得红酥软烂,分送给老百姓吃。

这种东坡肉,从北宋流传至今。如果你到杭州的百年老店知味观或者杭州酒家吃饭,都要尝一尝东坡肉。

第三牛,是苏东坡的毛笔字牛。苏东坡文章写得好,事情干得好,还烧了一手好菜,而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还写了一手好字。一手属于自己的字。

他的字跳出二王体系,自成一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自在地写。结果,自成一派,苏体。他的《寒食帖》被书法界的专家评为天下第三行书。

你说,苏东坡牛不牛?

牛人苏东坡,谢谢你。(CFP供图)

作者简介:杨新元,为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