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三十六计之第21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1)

假途伐虢:假途意为借路,伐意为讨伐、进攻 ,虢就是春秋时诸侯国名。原意是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虢之后,又回师灭虞,即借别国的道路向敌人发动隐蔽而突然的进攻。后用以泛指以借路为名,加以利用,而后将其消灭的策略。军事上一般反映越过中间地区,先去攻下较远的敌国,待中间地区孤立之后,再回头围而歼之。总之是为了将兵力顺势渗透进去,控制对方,突出奇兵而取胜 。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要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实意图,突出奇兵,才可以取胜。

三十六计之第21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2)

其关键在于:对处于敌我两个大国中的小国, 当敌方要消灭小国时,我方要立即出兵援救,借机把军事力量扩展出去。对处在窘迫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不付诸行动,是不会被其信任的。应抓住其侥幸图存的心理,乘机渗透,以便控制局势,将其吞并。此计有三种含义:一、借水推舟; 二、借机渗透;三、一箭双雕。

三十六计之第21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3)

“假途伐虢”又称“假道伐虢”,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据记载,僖公二年(前658),晋献公因为当初虢(guo)国曾参与晋国内乱,帮助晋国公室而攻打献公的先祖庄伯和武公(分别为献公祖、父),准备灭掉虢国(指北虢,位于今河南三门峡至山西平陆一带)。大臣们都很赞成。 于是,献公便让荀息以屈地(今山西吉县东北)所产良马和垂棘(今山西潞城北)所出的玉璧,送给虞国(在晋之南虢之北,今山西平陆北)国君,向其借道,以便攻打虢国。虞国国君答应了晋 国的请求,献公遂立即出兵伐虢,夺取了虢国的下阳邑(今山西平陆北)。

三十六计之第21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4)

三年之后(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君说:“千万不可! 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外表,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也必然跟着灭亡。借道一次就已经过分了,岂可再次?俗话说‘辅(颊骨)车(牙床骨)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我们虞国和虢国的这种关系。”虞君说:“晋是我们的同姓(姬),不会攻伐我们的。”宫之奇说:“太伯和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出走了,因而没有继承王位。虢仲和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曾经担任周文王的卿士,他们的功勋朝廷都有记载。现在,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怎么会爱惜我们虞国呢?”但是,虞公不听, 宫之奇只好带着族人离开了虞国。

就在这一年冬天,晋军假道虞国灭掉虢国之后,在班师途中顺道也将虞国灭掉了。此后,人们便将这种以讨伐别国为借口而向第三国借道,最后将第三国也一起灭掉,或者甚至只将第三 国灭掉的做法,称作“假途(道)伐虢”

古人曾经这样评价这条计策“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大意是讲借道采取军事行动,不是巧妙的言辞可以欺骗的,形势必然是这个小国不受一个强国的威胁,就将受到两方的夹击。在这种很微妙的情况之下,敌人必定用武力来逼迫它,而我方则应该假装许诺不加害它,利用小国侥幸生存的心理,迅速地控制局势。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我方应多以“保护”为名,不断渗透势力,使其丧失自主权。然后再乘机发动突然袭击,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

三十六计之第21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5)

在军事、外交、政治上,假道伐虢都是一种“以假示真”法,真真假假施计于人,方可取胜。 此计的实践运用,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不罕见,并且总有新意。如三国时,张鲁曾对西蜀的益州牧刘璋多次挑衅,刘璋怒而杀其母及其弟,二人成为仇敌。为了抵御张鲁的入侵,刘璋想到请同族的刘备穿过西蜀去前线帮忙。刘备闻讯后大喜,决定假借帮助刘璋攻打张鲁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势力渗人益州,达到最终以较小的代价霸占西蜀的目的。后来因为刘备的内应泄漏了机密,刘璋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刘备早已派人占领了西蜀各地的交通要道,并且将大队人马驻扎在了益州。可怜的刘璋根本阻止不了局势的发展,刘备轻而易举就围困了成都,而刘璋只好出城请降。于是,刘备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大量地盘。在这一战役中,张鲁类似于虢 国,刘璋则类似于虞国,而刘备就仿佛是强大的晋国,他打着“假道”的旗号,控制了关键地带, 这才一举占领了地势险要的巴蜀地区。

三十六计之第21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6)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假途伐虢之计的应用也十分常见。有些人遇到经济危机或其他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时,便想出种种策略和计谋来争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时机,或者找出合情合理的借口,取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及信任,从而获得长久发展,完成自己的真正目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转发,下期不迷路,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