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的核心思想,公认的总结是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先生晚年说过,“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思想。
心学的学习,心学的修行,心学的精髓,关键都在这三个字:致-良-知!
到底什么是致良知?到底如何致良知?
其实懂得了什么是致良知,也就会知道如何致良知。
致良知有三层含义,也可以说是三种意识、三种境界、三种功夫,因是逐一递进,也是三重境界、三重功夫!
这三重功夫,全藏在“致良知”三个字里。
这三重功夫,就是:知、良知、致良知!
01 “知”的功夫“知”是觉知的意思,用王阳明先生的话,就是“省察”。
知的主体是自己,客体包括自己,也包括相关的人、事、物。
知,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省察自己、觉知自己。
“知”是致良知的基本功夫。
心学的学习,致良知的修行,都从“知”开始。
“知”的反面,是“不知”,是丧失或缺乏省察自己的意识,是随波逐流,是盲目、任性、随意。
我们在走路时,如果很清楚的知道并随时提醒自己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还有哪些路要走,这是“知”;如果任由着自己往前走,不去考虑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还有哪些路要走,这是“不知”。
与人争吵时,内心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争,自己要什么结果,分歧在哪里,这是“知”;如果只知你来言我去语,没完没了的吵,这就是“不知”。
有知的意识,走路时能够少走弯路,行事时能够就事论事、促进问题解决和实现目标。
知,是内心对自己时刻的提醒。
知,既包括一人独处时的自省反思,也包括做人做事过程中的内心独白。
在情绪激动、情形紧急时,知是让自己要冷静应对的内在提醒,有时甚至是将自己从失控状态中拉回理性的当头棒喝。
知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功夫!
知什么?
知人、知己、知善恶对错、知天理、知万事。知有深浅、知有高低、知有大小、知有多少,这因人而异,不必强求!
但知的意识与习惯,均是人人可以修得;知的功夫,人人可以拥有!
有觉知自己的意识,形成省察自己的习惯,就已经进入致良知的一重境界,就已经拥有了致良知的基本功夫!
02 “良知”的功夫
良知,就是知善知恶。
阳明先生四句教中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善知恶是致良知的第二重功夫。
心学的学习,致良知的修行,都要在知善知恶方面狠下功夫,方能得到真正的精进。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是从野蛮走向文明,是在为善去恶中走向止于至善的境界。
而只有知善知恶,才能为善去恶。
“良知”的反面,是“没良知”,是“麻木”,是缺乏良知的意识,是不分对错、不分善恶。
没有良知意识,人生就会失去方向。
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个事物都有这样那样的可能的选择。我们选择依据什么呢?如果我们有善恶的判断,并且选择善而不选择恶,那我们就已经进入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境界。
有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意识,能够让我们多做正确选择,少犯错误。
良知是引领自己行走于茫茫黑夜的指路明灯,良知是支撑自己跨越险恶泥潭的神秘力量。
良知也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功夫!
善恶对错,涉及方方面面。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有时此情为善、有时彼景则为恶。
知善知恶有认识水平高低、经验多寡。甚至因个体局限、环境局限、时代局限,人有时会有以善为恶、以恶为善的情形。
为善去恶也有个体行为能力大小、自控能力大小的差异,甚至有知善而未为、知善而不为,或者知恶却仍继续为之的情形。
致良知的第二重境界,要求的是知善知恶。
知善知恶的意识,是人人可以拥有;为善去恶的习惯,也是人人可以形成。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功夫,人人可习之!
拥有了良知意识,日复一日的提示自己知善知恶、为善去恶,那些以善为恶、以恶为善、知善而不为、知恶仍为之的情形,终将会越来越少。
拥有了良知意识,形成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习惯,就已经进入致良知的第二重境界,就已经拥有了致良知的精进功夫!
03 “致良知”的功夫
致良知,就是达到真正的良知。
什么是真正的良知?就是世界上存在一个最善、最正确的标准,这就是大道,这就是至善,这是天理、公理,这就是阳明先生讲的良知本体,就是没有一丝灰尘的明镜,就是圣人的心。
这是致良知的第三重境界,也是第三重功夫。
在致良知的第二重境界中,在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因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对善恶的判断标准是可能不一样的。很可能存在一些我们以为是善的、要去做的东西,而实际上按照天理却不是善的。也可能存在一些东西,我们以为是恶的,而实际上按照天理却不是恶的。
我们普通的个体很难去体验这个大道、至善、天理、良知本体、圣人之心为何物,但我们可以有一种意识,那就是通过我们的感悟,通过我们的诚意,通过我们的格物,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让自己所觉知、践行的善,与我们理解的至善天理相对比,用我们理解的至善天理来修正、校对、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为,从而使我们觉知、践行的善向至善天理发展,尽可能的接近至善天理。
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一种意识,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我们就已经在习练“致良知”的第三重功夫,我们就已经进入“致良知”的第三重境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用致良知的方法,按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即使是阳明先生本人,也存在不是至善的方面,甚至存在以恶为善的方面。在500年前的封建社会,阳明先生也极力赞美女性在丈夫死后要守寡,而今天来看这根本不是至善的内容,但这完全不影响阳明先生有着致良知的最高境界。
大道至简。唯“致良知”。
点击进入王阳明心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