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据地称孤——略记大楚皇帝林士弘
隋朝末年,炀帝昏庸无道,残暴不仁,很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时,南北各地涌现出大批割据势力,号称“一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据地江西的大楚皇帝林士弘,就是其中一股势力比较强大的义军首领。
林士弘祖籍福建,出生于江西鄱阳,身世寒微,自幼豪迈爽直,勤练武功,稍通谋略。鄱阳自古民风彪悍,当地豪杰操师乞于616年夏秋间,起兵反隋。林士弘积极响应,拉起一杆子人马前往加盟。风云际会,两支义军汇合后,实力大增。林士弘自此追随操师乞,很快成为义军中的骨干战将。
义军的首要目标是鄱阳郡城,很快就打得守备袁斌弃城而逃。攻下郡城,操师乞安抚百姓,开仓放赈,让部队进行休整。义军得到民众拥护,队伍不断壮大。同年旧历十月,操师乞建元“天成”,自号元兴王,任命林士弘为大将军。
操师乞亲自率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浮梁、彭泽等邻县。不久,又趁隋军不备,一举攻取豫章(南昌),并以此为根据地,迅速向附近地区进行扩张。
616年十一月,隋炀帝闻讯大怒,派御史刘子翊率兵前往讨伐。操师乞亲率队伍在城外迎战隋军,双方势均力敌,战斗非常惨烈,因他一向身先士卒,经常冲锋陷阵,不幸身中流箭而死。首领阵亡,义军一度大乱,败退回城。
素有个人魅力的林士弘,见军心不稳,当机立断,挺身而出,迅速收拾残局,众望所归地成为了义军领袖,统领部众继续作战。
刘子翊后无援军,士气逐渐低落,而义军的战斗力也有所下降,于是双方呈僵持状态。林士弘分析局势,江南隋军只有刘部战斗力较强,快速消灭他们既可为操师乞报仇,振奋全军士气,还可扫清义军的发展道路,因此成败在此一举,非赢不可。
随后,林士弘调整部署,派出部分人马进行正面防御,牵制敌人,并抽调精锐,组建了一支水军,同时派人刺探消息,以便捕捉战机。他还进行了战前动员,提振了士气,与刘子翊在鄱阳湖进行决战。
经过激战多时,由于义军同仇敌忾,加之大多熟悉水性,终于大败隋军,杀死刘子翊,林士弘为大哥报了仇。凭借这场胜利,林士弘威名远扬,立即招兵买马,一时之间军势大振,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人。
十二月初十,林士弘率领大军,溯赣江而上,一举攻下虔州,在此自称南越王。此时天下鼎沸,称帝称王者不知有多少,林士弘渐渐觉得“王”的头衔太低了。不久,他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楚,定年号为太平。国号代表的是林士弘事业的发祥地所在,年号反映了他希望平定天下,实现太平的政治理想。他还册封文武百官,任命亲信王戎为司空,率军攻打九江等地。
林士弘分兵出击,攻城略地,先后攻取了九江、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很快占据了江西一带的大片土地。看到林士弘势力越来越大,周边一些隋朝官员被迫献城投顺,各地豪杰也竞相杀掉地方官,以所在郡县来响应林士弘。很快,林士弘统一了江西全省之地,接着派兵进入广东,大军所到之处,隋朝官吏望风而逃。在势力巅峰时期,林士弘据有北自九江、南到番禺(广州)的广大地区,大概控制了两省之地。
617年十二月底,山东一股势力较小的义军头领张善安率兵渡江,前往南昌归附林士弘。林士弘并非像梁山早期的寨主王伦,没有容人之量,而是认为张善安不是善茬,在北方一贯名声不好,可能心怀不轨。因此,他惊疑不定,害怕引狼入室,就没有接纳张善安入城,而是将其安置在城东的南塘下扎营。
这个举动充满猜疑之意,张善安大怒,因此怀恨林士弘,愤而领兵攻打楚军。南塘下与大江相通,张善安派船偷偷摸到南昌城下,发动突然袭击。林士弘虽有戒心,但没想到张善安如此狠毒,防范不严。楚军仓促应战,损失巨大,连南昌的外城也被张善安放火烧毁了。
眼看南昌在短期内难以收复,林士弘带着小朝廷退守到南康。从此,张善安就和林士弘在江西一带争夺地盘,打起了持续数年的拉锯战。
定都江陵、占据两湖的大梁皇帝萧铣,趁火打劫,派部将苏胡儿袭击并攻取南昌,不久张善安又夺回城池,与萧铣的势力南北分立。
林士弘抵挡不住二者,又退往余干县,修筑了三座城堡。失去了首都和大批城池,林士弘元气大伤,势力衰落,仅仅占有南昌部分属县、虔州、循州、潮州等寥寥数州之地。
618年四月,在岭南势力很大的隋朝汉阳太守冯盎,在隋亡后无所归依,以所辖苍梧(广东封川北)、高凉(广东阳江西)、珠崖(在海南岛)、番禺(今广州市)等地,在名义上归附了林士弘。自南北朝以来,冯氏家族一直独霸一方,是广东的地头蛇,当年隋文帝平定岭南叛乱,就不得不借助冯氏的影响力进行招降和安抚。冯盎虽然看似归附,但他实力很强盛,拥有兵力5万余人,不听号令,林士弘只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干涉他的行动。
趁热打铁,林士弘在这年四月曾派人前往交趾(越南北部),招抚交趾太守丘和,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他又派兵攻打始安郡,也没有攻下来。
620年,南海郡广州和信安郡新州的义军头领高法澄、沈宝彻,杀死隋朝的地方官,占据郡府,归附于林士弘。林士弘十分高兴,但冯盎却对这二人发起了进攻,吞并了他们所管辖的地盘。高、沈二人被俘遇害。纵然林士弘非常愤恨,但他只能选择忍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名下的领地被冯盎夺走。
林士弘退守虔州后,辖地的周围有群雄并峙:北有张善安,东有实力雄厚的江淮义军领袖杜伏威,西有虎视眈眈的萧铣,南边是伺机待发的冯氏。如果他主动和杜伏威联合,并稳定和张善安的关系,形势的发展可能会好一些。但他却无所作为,困守一隅,逐渐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621年,唐军攻破江陵,大梁萧铣兵败被杀,林士弘失去了长江上游的屏障。但由于林士弘一贯爱惜士卒,声誉不错,萧铣的残兵败将有很多投靠了林士弘,大楚军队的数量又增加了不少,貌似军势复振,但却是虚有其表。在南方地区,林士弘成为了仅剩的“大鱼”之一。同年,唐朝皇室将领李孝恭派出多人,前往大楚地界进行招抚,拉拢、收买林士弘的手下。
622年2月,与林士弘相持多年的张善安,带着虔、吉等五州之地投靠了唐朝,被李渊封爵任官。不久,林士弘辖下循州、潮州的军政要员,也选择归附唐朝。4月,广州邓文进也降唐。七月,杜伏威到长安朝见,被李渊软禁。至此,林士弘的处境日益艰难。
随着形势越来越恶化,林士弘不想坐以待毙,选择了主动出击。622年十一月,林士弘派遣弟弟——鄱阳王林药师,率2万精兵围攻循州,以图收复失地,稳定南方阵脚。唐朝循州刺史杨略出兵,与林药师交战,大败楚军,击杀林药师。
雪上加霜的是,不久林士弘的得力大将王戎(曾任司空),为了保存实力,以南昌州投降了唐朝。可见,楚军的战斗力不堪一击,甚至打不过唐军一支偏师,还没等和李孝恭进行战略决战,就在其政治攻势下土崩瓦解了。林士弘感到势孤力衰,有些害怕,于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向唐朝请求投降。
还没等到唐廷封赏,林士弘因一朝为帝,也曾南面称孤,自然心有不甘,非常后悔。而且,他即使投降了,也不见得能够保全性命。因为李渊心狠手辣,俘到的秦帝薛仁杲、凉王李轨、夏王窦建德等枭雄被公开处斩,没有顽抗就出降的梁帝萧铣被杀于市,被迫投降的郑帝王世充也被李渊唆使仇家杀害,随后捏造罪名将王氏一族诛灭。
林士弘心里越来越不安,随即就带着少数亲信逃走,躲进了江西安福东南的山洞里,试图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潜居山洞,还得躲避唐军搜捕,谁能想到曾经雄霸赣粤、虎踞江南的一代楚帝,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此时,江西宜春的部分豪强,看不惯唐军的胜利者姿态,于是聚众响应林士弘。此前投靠唐朝的王戎也不得志,暗中派人把林士弘接到了自己家中商量,并且召集林士弘的旧部试图起兵。然而,已降唐为官的张善安很快获知消息,派兵攻打南昌,生擒王戎。
林士弘只好率部悄悄退回安福。不久,他的残部又被唐朝洪州总管若干则击败,林士弘眼看大势已去,心中悲愤不已,竟一病而逝。林士弘病逝后,他的部下群龙无首,自行溃散。这股前后活跃了七年之久,用血与火谱写了壮丽史诗的南方义军,就此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之中。
英雄落败,壮志未酬,纵天运之有数,亦人谋之不臧?隋末之时,门阀士族的势力非常强大,义军首领若想有所作为,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行。不同于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林士弘起于草莽微贱,虽能乘时割据一方,但他的出身使其很难得到士族认可。没有士族的投靠,他麾下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大展宏图。另外,当时全国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南方人口数量不多,所以林士弘的财源有限,军力也不强,看似占地不少,实则虚胖而已。
清代有学者这样评价林士弘:“赵佗、李昪庶乎近之,但享国未久耳。然崛起一方,得保首领,而紫阳纲目无贬辞,视项羽、陈友谅有加焉!”意思是,林士弘和南越开国皇帝赵佗、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差不多,可惜的是享国时间不长。但他的势力能崛起于一方,并得到善终,而且史书对他没有贬低之词,比项羽、陈友谅还是要强一点。
参考文献:
《旧唐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六》。
《新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二》。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至卷一百九十。
《反隋起义领袖林士弘——鄱阳农民出身的皇帝》,赣台心桥,2014-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