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死了能变成一棵银杏,那给有多好,让灵魂有所安放,可以拥抱阳光,继续肆意生长……”植入式树葬发明人王雪峰说。
只需要在树干上开一个洞,将装有骨灰的不锈钢容器放入其中,抹上愈合剂,封上树皮,一次下葬就此完成。既可以安葬逝者节约用地,还不影响树木生长。这种“创新生态树葬”视频一经发出,便在网络引发了众多关注。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网友浪潮般的质疑……
植入式树葬问世 灵感源于跨界
12月12日,一段“植入式树葬”的视频被广泛报道,没想到招来网友轮番质疑甚至谩骂。“啥时候改成‘入树为安’了”、“多此一举,还不如把骨灰扬了”、“应该先将发明人骨灰放进去试试”、“家具厂瑟瑟发抖”……许多网友指出这是在伤害树。
12月14日,创新生态树葬的发明人王雪峰对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表示,“这的确需要社会慢慢去接受。”
他说,面对死亡,人们长久以来缺乏死亡教育,不愿讨论,一旦有亲人离开悲痛之余常常办事仓促。2017年到现在,自从他的想法提出,就已经遭受了身边无数人的指责,称他是违背传统风俗,破坏环境。
王雪峰近些年一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工作,目前加盟了郑州一家知名医院的医疗团队,他表示能研究、琢磨出植入式树葬,源于跨界灵感。
“我是从医疗领域经常用的‘人体内植入’找到的灵感,觉得也可以运用到殡葬领域。”王雪峰说,人体内植入如假牙、心脏支架、人体关节等,如今被广泛运用,体现了生物共融性,“如果人可以,那树应该也行”。
王雪峰关注生态殡葬多年,一直思考既能保留追思纪念功能、又更加节地、生态、长久的生态殡葬方式,突发灵感想到的植入式树葬,可以通过巧妙地结合,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节地安葬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打洞不影响树木生长 同时解决骨灰长期保存问题
面对很多网友提出“伤害树木”的说法,王雪峰则举例,“有些鸟在树中间凿洞筑巢,那些树都活的好好的,更何况这么一个不锈钢罐子呢?而且还有专人养护。”
“虽然在树洞中放入骨灰安置装置的实验是第一次做,但这方面的树皮恢复技术在林业、园艺上都做过实验,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博士贺亮亮也曾在实验仪式上向记者透露,树干由树皮、韧皮部、木质部和树芯四部分组成,树木生长的有机物运送主要是靠韧皮部,木质部主要起支撑作用,植入后不影响养分输送和物质交换,只要及时修复使树皮愈合,树木的生长就不会有问题。
而目前推行的新型树葬,是选择直径不低于20--25厘米的树,裁切出一小块正方形的树皮,掀起树皮,在树干上钻出一个直径约4厘米、10厘米深的横向树洞,再把一个圆柱形、装有骨灰替代物的铝合金安置装置,放入其中,将树皮封上,消毒,抹生长素、再涂一些愈合剂,进行封闭,还要有专业养护人员对树进行保护性处理,确保不影响树木的生长……
“而且我可以十分负责地说,目前来看,这一个食品级的不锈钢罐子足以完成植入,一个200元的保温杯价格,就解决了市民动辄花费数万元才能达到的骨灰保留目的,也做到了环保,这是个好事儿,只是需要社会来慢慢接受。”同时王雪峰认为,对于那些在意保留骨灰缅怀的死者亲属,植入式树葬还帮助解决了如何把骨灰更长久保存的问题。
据介绍,此次实验为期4个月,后续将持续跟踪记录树木的生长情况,并以此作为判断实验成功与否的依据。如果能够顺利进行,福寿园将在1年后计划将项目推向市场。
“死后我想变成一棵银杏” 想让逝者生命得以延续
他说,在4年的交流中,一位民政工作人员指出,“传统风俗讲究入土为安,埋进树里,不是那么个情况。”
而王雪峰却认为,中华文化与树密不可分,在中国树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树寓意不同。橄榄树象征和平、木棉树象征是英雄、桃树象征是福寿、橡树象征是勇敢与坚贞、胡杨树象征是顽强、苹果树象征是爱情……
每座城市、每个人对每种树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往往大树枝繁叶茂象征繁荣鼎盛,树根粗壮扎根于土壤象征踏实稳重,整棵树象征正直,顶天立地,坚强无畏,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并且都有着遮风避雨以及安全感和依靠的寓意。
他说,同时中华文化也讲究“落叶归根”,与其将骨灰扬撒,不如让无处安放的灵魂有所寄托。
另外,有人认为“与其种在树里,不如埋进树下,创新生态树葬是多此一举”。
对此王雪峰则指出,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生态葬,就是想要留下骨灰,保留一份寄托。
他说,中国人讲究“根”文化,需要团圆,需要缅怀,需要寄托。“根”是忘不掉的,创新生态树葬比立碑更好的优势,在于它既能让殡葬企业支持绿化,保护树木,也能促成植树,呼吁市民爱护树木。而且与坟墓数十年期限相比,树木可以多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想像一下,以后进入陵园不再是一片死寂的墓碑,而是一棵棵生机盎然的大树。一件悲伤的经历,变成了拥抱阳光的寄托。死亡不代表着结束,而是一段新的希望”王雪峰说,“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总比在山区里伐树扩建陵园,修建私墓的方法要好的多吧?”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以后我推行的树葬可以定制化,当然是公益的那种,为逝者选不同的树为媒,依托哀思。果树更好,可以增加亲人祭奠时更多的互动性。”他说,“如果有可能,我想在死后能变成一棵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
14年间树葬“叫好不叫座” 只有一千多人愿意采用树葬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包立峰曾表示,目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殡葬方式,将会使我们周围的青山绿水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广树葬等生态葬方式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
“老式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就是将逝者骨灰不留碑的情况下,装入可降解的骨灰盒埋在绿植之下,为植物提供养分,5年的时间就会降解掉,一棵树下安葬一位逝者,随着5年到期,树木被改造成新的树葬区。”河南福寿园总经理助理安然告诉记者,树葬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安葬方式,郑州是国内较早提倡树葬的城市之一,已经有14年历时的公益项目,政府承担所有过程费用,实现客户免费安葬,而福寿园就是该项目的援助地。
安然介绍,福寿园担负着郑州市的树葬工作,14年来,树葬区已经服务了1161个家庭,安葬了1481位逝者。不过,这样数字放到整个郑州市来看,所占比重其实并不多。
根据郑州市统计公报,2016年全市死亡人口为5.3万人,以此粗略估算,通过节地生态葬安葬的只占到7‰,单纯计算树葬,比例则更少。据民政部公开资料得知,从2008年到2019年郑州死亡人口不低于50万人,在此期间公益树葬的比例约为3‰。
除了福寿园外,记者也询问了几家不同的陵园公墓,询问树葬不易被接受的原因,很多从业者认为是树葬并不会设置墓碑引起的。
据了解,逝者的名字会被刻在一个集体纪念碑上,而且5年之后,所用的树木可能会根据需要转移位置,埋葬骨灰的土地也可能用作其他用途。即使是收取费用、能够长期留存的商业性树葬和花坛葬,在许多市民看来,也比一穴一碑的传统墓葬“寒酸不少”。
从传统观念来讲,人们都想有固定的地方缅怀亲人,这也是树葬在推广中面对的问题。
而王雪峰发明的新型树葬也就应运而生。
按照王雪峰的想法,一棵树上安葬一位逝者,无需立碑,家属就能知道先辈长眠于此,随着四季更迭观察树的变化,看着它肆意生长,仿佛逝者以另一种生命形态守护着亲人,家人亦能遥寄哀思。
而在视频发布两天之后,网上也出现了“这是在让逝者生命得以延续”、“让逝者生命之树常青”等观念的评论。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王浩雄
来源: 北京头条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