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种植前景如何哪里有(桐庐何宋村人工栽培桑黄和灵芝)(1)

人工栽培的桑黄,现正值最佳生长期。

桑黄菌种植前景如何哪里有(桐庐何宋村人工栽培桑黄和灵芝)(2)

大棚里的桑黄

桑黄菌种植前景如何哪里有(桐庐何宋村人工栽培桑黄和灵芝)(3)

大棚里的灵芝

杭州网讯 时值七月,杭州进入了盛夏时节,这场贯穿全年的“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正不断深化。

沿着杭新景高速,驱车两个多小时,记者跟随杭州市农科院的专家们,来到桐庐瑶琳镇何宋村。这座位于瑶琳西南部的小村庄,正是市农科院蔬菜所科技年轻干部王伟科的蹲点联系村,并担任着村“第一书记”。这几个月来,他一直为村里珍稀食药用菌的栽培忙活着。

令人欣喜的是,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村民就能靠着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引进家庭农场

把珍贵的桑黄和灵芝种了起来

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沿村而过的分水江滋养着这里的一切。拥有着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天然禀赋,在王伟科眼中都是宝,“这里倒是可以尝试种植桑黄和灵芝,说不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今年三四月份,我恰好接触到一个老板,他想在何宋村找块土地开办家庭农场种食用菌。” 研究食用菌是王伟科的专长,有了地,也有了技术,一拍即合,桑黄和灵芝的引种、示范栽培就在村里起步了。

什么是桑黄?估计很多人都还不认识。王伟科介绍,它们只能长在20多年以上的老桑树根部,生长周期长,珍贵稀少,市场需求量大,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人工栽培的问题。

2012年,市农科院的专家们在淳安发现了正宗野生桑黄,经过筛选,现在有两个大棚在何宋村进行试栽培,人工驯化。

记者跟随走进大棚,桑黄采用的是袋栽栽培。王伟科告诉记者,他们将母种的菌丝体移接到木屑等培养基上,接着割一道月牙形口子,让菌株生长。

“现在看到的正是桑黄生在的最佳时期,长势非常喜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它们呈椭圆形,黄灿灿的有点像面包。王伟科说,接下来桑黄的颜色还会变深、变软,直到9月底10月初,变成深褐色成熟时就能采收了。

和桑黄类似的还有灵芝,它们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氧化、安神等功效。相比之下,灵芝的袋栽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市面上大家吃灵芝孢子粉居多,也在农场的两个大棚里试种。

在王科伟看来,何宋村做食用菌有着很大优势。一来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木屑,竹屑及各类农作物下脚料,可变废为宝,避免废气物焚烧污染环境,又得益于这里丰富的山林资源,可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就地取材,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今年是试点,后续还有10亩地可以栽培,试验带动后,还会陆续增加投入。”

“这些野生种质资源的驯化刚刚起步,很看好这里的前景,未来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王伟科告诉记者,桑黄市场价可达3000-10000元/斤;孢子粉初级产品售价100-300元/斤,加工成破壁灵芝孢子粉1000-2000元/斤。

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

何宋村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除了食用菌,口感细腻醇厚的小香薯也成了香饽饽。

何宋村党委书记李建芳告诉记者,凭借自然资源,通过联乡结村,他们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市农科院在方家自然村建立了示范基地,为合作社在品种选择、栽培管理方面体统强大的技术保障,“想要产业兴旺发展,必须要把土地流转,现在已经流转土地180来亩。”

通过基地建设,解决了部分劳动力,还带动了村里的自我造血能力。桐庐是快递之乡,村里有近10%的村民从事快递行业,通过申通快递电商平台,订单式销售,小香薯不愁没有销路。李建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首期120亩的小香薯,预计能带来15-20万元的收益。

依托市农科院的技术优势,人才力量、科研成果,持续带动何宋村乃至整个瑶琳镇的产业。截至6月底,整个瑶琳镇已经完成了经营性收入5万元的半年指标,“这两年一直去农科院考察,大家就像走亲戚一样了,对将来很有信心。”

科技助农,未来可期。接下来,市农科院希望能在何宋村做出样板产业,比如利用水稻、水果等特色基地,结合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都市农业,打造“农旅结合”模式,走观光文化等体验之路。

(杭州网记者 李媛 实习生 王颢瑜 通讯员 黄怡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