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过的,怎么说呢,觉得自己需要开怀笑一会儿,也需要痛快哭一场,没有什么比电影院的黑暗里更适合情绪流露的地方了,代入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你好李焕英催泪片段最感动的一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你好李焕英催泪片段最感动的一面(李焕英最催泪的一句)

你好李焕英催泪片段最感动的一面

这个春节过的,怎么说呢,觉得自己需要开怀笑一会儿,也需要痛快哭一场,没有什么比电影院的黑暗里更适合情绪流露的地方了,代入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

于是,看了几部春节档电影的简介,我选了《你好,李焕英》。

没有失望,一切都恰好好处,笑点自然,不玩烂梗,催泪的部分也不矫情。看着看着你就明白,这其实不只是贾玲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人生,我们跟母亲之间,总有遗憾,总有那么多来不及。

与其说贾玲是在用一部电影缅怀母亲,不如说她在完成自己人生的“未完成事件”。

贾玲的母亲李焕英意外离世的时候,才48岁,彼时的贾玲刚考上中戏,名不见经传,她没能让母亲看到多年后她的优秀她的成功,没有机会报答母亲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

子欲孝而亲不在,不是一句形容,它是具体的遗憾,是母亲一直需要却没钱买的冰箱,是母亲喜欢但不舍得买的绿色皮衣。

它们都在心里,变成了未完成事件,所以在原版同名小品《你好,李焕英》里,才有了贾玲诉衷肠的催泪片段,冰箱买了,皮衣买了,她用作品弥补、缝合缺憾,给自己和母亲一个交代。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件皮衣,它的名字叫“我们想为母亲做却还没做的那件事”。

只是有人幸运,走出电影院就可以兑现,有人抱憾,时间有了,钱也有了,最爱的人却不在了。

绿色皮衣是一个隐喻,它告诉我们别等了,想要为母亲做的事,现在随时立刻马上,尽你所能去做吧,它等不起,她也不应该等。

贾玲接受采访时说,“那种遗憾,不知道为什么会特别、特别的严重”,它扰动你心,永难平复。

因为母亲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件皮衣,尤其是上一代中国式母亲,在孩子出生时,她就已经决议把余生全部交付给子女。

从出生到长大,我们几乎全程享用着母亲的陪伴,母亲几乎每做一件事都与我们有关,她不愿错过我们每一个人生的片段。

可母亲之于我们呢?因为存在着天然的“时差”,我们没办法参与到她过去的人生,有时甚至彻底忽略了,妈妈不只是妈妈,她是李焕英,她也有姓名。

我很喜欢电影结尾的一句话,“打有记忆起,妈妈的样子就是个中年妇女,所以总会忘记,她也曾是花季少女”。

正因为此,我们对于妈妈的遗憾,不只有“未完成”,还有“不了解”。

当有一天回忆跟母亲相处的时光,纵然有无数温馨片刻,也弥补不了一种“缺席”,在妈妈这个角色之外,她的人生,她的喜怒哀乐,为人子女,我们真的很少关切过。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一场“穿越”一场梦,贾晓玲回到了八十年代,去到了母亲的青春岁月,她终于能了解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作为李焕英的人生。

她是花季少女,她热情达观,想要一台电视机,喜欢打排球,有低调的甜甜恋爱,也有小姐妹之间的友情万岁。

电影里没有大肆刻画李焕英的“伟大”形象,她就是普普通通的化肥厂女工。

没有一呼百应,她说服不了队员组队打球的时候会挫败,她也不是百战百胜,输了比赛赢了茶缸当奖品她就知足,她更不是天生爱包容从不计较,遇到不喜欢的女同事,也会揶揄会怼人。

就是这样一个平实平凡的小姑娘啊,后来,她成了我们的母亲,她学着坚强,她试着伟大,因为她有了我们,她就不只是李焕英,于她而言更重要的角色是“贾玲妈”。

我们常说想要了解自己,看清自己,而母亲就是我们的来处,“李焕英”就是一部分的我们,了解来处,理解母亲,我们都应该补习这段错失的人生旅程,懂得了母亲,我们才更懂自己。

看完电影真的有种冲动,想听妈妈讲讲过去的故事,想跟那个小姑娘相逢,过去来不及参与,但我们现在也可以去妈妈的心里瞧一瞧。

想来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妈妈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有了我,那个时候的她是什么样子,我的记忆里只有几张模糊的照片,而她现在依然能如数家珍般讲出我从小到大的故事,一幕幕一帧帧都刻在她心底。

我们总是口头上说我们爱妈妈,妈妈也爱我们,但当组合起一块块记忆的拼图,我们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妈妈比我们以为的要更爱更爱更爱我们。

我一直自诩泪点高省纸巾,但电影里有一处还是让我动容地想哭。

贾晓玲“穿越时空”坠落到80年代的时候,母亲李焕英伸出双臂想要去接住女儿,那一刻她一边奔跑,一边喊的是“我宝”。

无论你几岁,都是妈妈的“我宝”,当你跌落,她永远会是第一个冲上去接住你的人。 但是今时今日,这句台词于我而言有了新的启示,无论妈妈几岁,她也是我们的“我宝”,我们也应该是那个冲在最前面接住妈妈的人啊。

因为,我们和妈妈永远是彼此不可替代的宝贝。

大将军郭,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寒【ONE】人气作者,著有图书作品《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世界偏爱自愈自乐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