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武侠影视剧,只要围绕着“武侠”两个字,通常都是打打杀杀。这其中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武功不足以为奇。但是这其中还有许多武器,其中最多的就是刀与剑。怎样使用刀剑,考验的是武功,但是里面的主角为了凸显自己的武器精良,通常会用“削铁如泥”四个字形容。
刀剑的锋利程度,我们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在厨房中,不仅能切肉,还能砍骨。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从来没有人用其削铁,更不能做到像削泥那么轻松,因为工艺达不到。但古代人却经常说削铁如泥,为何现在锻造工艺远领先于古代,却做不出古代那样的宝刀了呢?其实,了解今天这篇文章,就能解密古代宝刀“削铁如泥”的秘密。
刀剑发展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伴随着争端和战争的,就像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社会阶级和发展的先进、落后程度,就有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然后划分出了国家与社会。
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又会发生战争,所以可以说,在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整体是平和的,但是中间的战争也算是社会曲折发展前进的主旋律。而有战争,就有武器的对比,毕竟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猎动物,就不讲究赤手空拳了,一定会有武器傍身。
在社会进步程度远大于原始社会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度社会,武器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后来的社会即便在不停的前进,战争的方式也在不停的改变,但是武器始终还是以冷兵器为主,以刀剑为主。只有到了唐宋社会时期,有了火药出现,因此在战场上出现了热兵器。而到了明朝时期,有了著名的神机营,配备了专门的火铳,所以热兵器发展更进一步。
清朝也有火铳,但是从奴隶制社会时候起,到封建社会晚期,作战中的兵器依旧是以冷兵器为主。只不过,冷兵器的铸造材料、形制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殷商时期,战争兵器的配备是按照“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方式进行互相配合的,这里面有戈手、戟手等,通常他们还配有铜剑进行近身肉搏防御。在新石器后期,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因此这个时候的兵器铸造材料就有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以青铜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合金,锻造出了各种刀。
但是这个时候的铸刀工艺相对而言,还不是那么先进,为了在战场上有效防御敌人,刀通常讲究的是硬度和韧度。为了加大硬度和韧度,铸造工匠们都是将兵器在形制上往大发展。
不过,青铜虽然在大力发展,却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刀硬而脆,利于切削但不利于砍劈,因此进入春秋时期,除了吴国和越国的兵器在青铜锻造方面不断发展,新的铸造材料也出现了,那就是钢铁,并且很多名剑开始流传于世,比如巨阙、干将、莫邪等等。
到了秦朝时期,铁剑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后来随着战争的增多,铁刀和铁剑的发展算是贯穿了整个后期的封建朝代。而在这中间,也诞生了很多关于刀剑好坏验证的说法,比如“削铁如泥”。这几乎成了一种验证标准,在武侠小说和影视剧方面都经常有提及,并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锻刀工艺已经远远胜过过去的水平,却在锋利程度上达不到“削铁如泥”的程度。那么,古代的刀剑真的能削铁如泥吗?
“削铁如泥”的刀剑
想要验证刀剑是否真的能削铁如泥,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论断。我们现在的锻造工艺,一般为了让刀更锋利,都会将其变薄,然后再利用合金技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锻造,由此打造出刀。
而古代刀剑发展前期,用的是青铜器兵器,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远不如铁剑,所以后来的钢铁兵器才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古代的人验证刀剑的锋利程度也不是通过削铁的。比如《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就是摆一摞铜钱,然后一刀砍下去,铜钱被劈开了,那便证明这把刀不错。
但问题是,铁的密度是7.86,而铜的密度是8.96,在同样的体积下,密度越大的金属越软,所以铜的硬度是小于铁的。而且即便是我们现在用的菜刀也可以将纯铜制作的铜钱劈成两半。
而且从制作工艺上来讲,古代的刀剑水平也有待商榷。比如古代铸刀剑,制作过程中的炼钢都是固态炼钢,固态炼钢指的是在加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融化,不然怎么会有打铁匠的说法。就是因为如此,打造出来的刀还有很多杂质在里面,所以就有了刀花纹的说法。
而我们现在制作钢刀,在炼钢的过程中,是将钢熔化成钢水的,里面的杂质什么的都可以提炼出来,同时还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合金混合,所以其锋利与硬度都是古代的刀剑不可以比的。
现代工艺下的刀剑都不能削铁如泥,古代的更不可以了,之所以为诞生这个说法,只是古人们为了体现刀剑锋利而故意夸大的说法。
结语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古代在铁器的冶炼方面尽管没有我们现代社会先进,尽管他们锻刀技术先进,但刀的锋利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削铁如泥”的程度。毕竟古代的工艺,铁再怎么不行,也还是比泥巴硬的多。而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为了突出刀很锋利,因此夹杂着夸张的成分。就好比寓言故事里面,卖矛和盾的人,为了突出自己的矛,就说可以刺穿最坚硬的盾,而卖盾的时候,就说可以抵挡最锋利的矛。
不管哪一种,都是夸张的意味。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在锻造方面的能力确实很强,比如像越王勾践剑,即便经过千年的时间洗礼,但是我们今天依旧能够见识到它刚刚出来的风采,依旧如新。而现在的很多科研人员却不明白千年前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所以过去的技术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更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