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像水一样,谁只能往下流,不能往上流。而人只有本性善良,没有本性可恶的,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但是单凭这一段《孟子·告子上》中的记载,不能把孟子的学说直接臆断成,孟子的观点是“性善论”。


孟子的善性论主要包括(孟子并非主张性善论)(1)

孟子


孟子对于人性的论说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学说,但是孟子并没有说完。

紧着着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继续阐述了关于人性的观点:“性有善有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等的观点。

在《告子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性都是善良的。

那么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两个观点中,那个是孟子所认同的呢?

分析人性我们要先从人性最重要的一点进行分析。

“食色性也”在古人的眼中“色”“人性”是息息相关的,先有“色”才有“性”

不仅仅孟子是这样认为的,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家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荀子“性恶论”商鞅韩非子“好利恶害”等等,这些思想大家们也都是从“色”这个方便对“人性”产生一个感悟或者是总结。

而孟子不同,孟子虽然也是从“色”入手,但是孟子通过“色”“人性”“色”分开,他认为先有“性”才有“人性”


孟子的善性论主要包括(孟子并非主张性善论)(2)

孟子


孟子的“论”

孟子把人和禽兽作比较,和禽兽相同的属性,孟子称之为“性”,而异于禽兽之处这才是“人性”

第一个和禽兽相同的属性叫“性”,说白了孟子认为这是人类的生理欲望,禽兽也具备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孟子称之为“食色”又叫“性”

异于禽兽的的属性,孟子认为有“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这四心只有人类具备,禽兽是不具备这四心的,所以说这“四心”被孟子认为是“人性”的表现。

说白了“性”是所有生物必备的生理欲望,而“人性”只是人类具备的道德观念。

而想要拥有道德观念,“礼义廉耻”是人类必然具备的条件。


孟子的善性论主要包括(孟子并非主张性善论)(3)

孟子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与禽兽。”

所以说人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拥有“人性”。如果说一个人只拥有生理欲望,没有道德观念,没有礼义廉耻,那么这个人就和禽兽很像了。

我认为孟子的观念,一部分还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把“仁义礼智”放在人性的最前提。

孔子只有知识才能开启人的慧根,才能懂得“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又是“人性”的前提,是不是可以得出知识才能让一个人拥有“人性”

并且孟子认为和禽兽相同属性的“性”是万恶之源,佛家将就“六根清净”,这六根清净当中说的不也包括“性”么?

所以孟子的主张对待“性”要忍要寡,而一个人具有“人性时”,自然就会明白如何忍,如何寡


孟子的善性论主要包括(孟子并非主张性善论)(4)

孟子


孟子

孟子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邹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人们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很大程度的共同点,孟子也支持“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孟子的学说主要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他提倡“亲民,用贤良,尊人权,同情心,杀无道之者”其实都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影子。

他提倡的这些观点都有关于“性”和“人性”的影子所在。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性的本源,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种人伦关系就叫做“人性”,也同样是与生俱来的。而人性同样是与生俱来的。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而且孟子还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放在同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讨论人性,因为在孟子的眼中不管是什么阶层“人性”都是相同的。

所以孟子的观点是“性本恶”,但是人性本善因为“性”是万恶本源,而“人性”才是善端。

孟子的善性论主要包括(孟子并非主张性善论)(5)

孟子


结语:

孔孟一生为封建社会的发展,人伦的进步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孔子的“有教无类”开启了百姓的慧根,而孟子的“易子而教”开启了教育方式的伦理概念。

儒家思想拥有这样两个开山祖师,是儒家思想的幸事。

但是我还想到了一个对儒家学者的贬义称呼,那就是腐儒

我想为什么还有如此不懂得变通的儒生,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方式出了问题么?

不,不是的。虽然孔孟的开端很高,但是从汉代开始“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真的变化太大了。

有时候我都在像这个儒家思想还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么?思考完“性”和“人性”的区别之后,我认为是的。

也许就是其中的“性”在作怪,“性”占据了主导,难怪孟子认为“性本恶”!

孟子的善性论主要包括(孟子并非主张性善论)(6)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