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黄帝时期,文字刚刚产生不久,后人对黄帝的描述大都是口口相传,造成黄帝出生地和故去地点争论不休。本人引陕北黄帝陵有关专家文章,进行少量调整,考证黄帝的出生地和故去地。不是原创!

黄帝姬水成,黄帝在姬水长大。

今“沮水”即古“姬水”,亦即称“祖水”

今陕西黄陵县有沮水穿城而过,“沮”有两个读音,通常读作“聚”(jù ),在古章中,正好与“姬”字的读音近而通之,因此沮水亦即姬水。《通鉴外记》说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改姓姬”。张岂之先生认为“少典族原住陕甘交界处,与有娇氏互通婚姻,生下黄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就姓姬。”

“沮”由“氵”(水)和“且”两部分构成,第二个读音为“祖”(zǔ),因为“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自”,意思是“先祖”。“自”连在一起读作“祖辛”,是殷商之人对其始祖的尊称。《书·禹贡》:“漆沮既从”,意思是漆水与沮水同源。因为漆水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境内,和沮水一样都发源于子午岭。《水经注·沮水》谓漆、沮是一水,其实不是一水而一源。不过以中国之大,地名、山名、水名相同的情况是很多的,仅称沮水、漆水者,就有好几处。然而和桥山、桥园、轩辕黄帝、黄陵(桥陵)等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一条沮水,即发源于子午岭东麓而流经今陕西黄陵的沮水。

《寰宇记·子午岭》云:“子午岭在(正宁)县东90里,一名横岭。沮水自坊州、升平县北子午岭出,即指此也。”因此,子午岭东黄陵境内,流经今黄陵县城的沮水,按照殷商时代甲骨文和金文的特定含义,它的名称的内涵是“祖先之河”。“生于寿丘”即生于今陕西黄陵。

古书中说轩辕黄帝“生于寿丘”,许多人都理解为生于山东寿丘,这是一种误会。首先,在轩辕黄帝出生的时代,相当于今山东省的那一片属夷所居,而在大禹治水以前,这里为临海沼泽区,和轩辕黄帝时代的社会人文层次相距甚远。其次,寿丘作为地名口头传说虽早,形诸文字则很迟。是否轩辕黄帝时代的寿丘就在今山东境内,很难定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缘由,即在汉文化的古代词语中,“寿丘”和“寿家”意相通。什么是“寿家”呢?寿家就是坟,对于帝王来说就是陵墓。《后汉书·候览传》云:“又预作寿家,石椁双阙,高广百尺。”《注》云:“生而自为冢为寿冢。”古代中国帝王有着“预作寿冢的传统,这一传统当然来自上古时代。陕西省黄陵县之黄帝陵位于古桥山之麓和古桥国之内,自然而然,可以视作轩辕黄帝的“寿冢”,亦即“寿丘”。不言而喻,“寿丘”是后人对这一地方的称谓和命名,故“生于寿丘”实即生于今陕西黄陵。以轩辕黄帝的声望、建树和尊位,“预作寿冢”嗣后又被人们尊称为“寿丘”,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因为“丘”的意思是“小山”,其内涵比“冢”高大,又十分符合桥山(海拔约1500米)的实际。作这种理解,古书中的并列词组“生于寿丘,长于沮水”才是合乎逻辑的,——轩辕黄帝生于寿丘(桥山)沮水(姬水)之间,——生地、长地是统一的,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否则,“生于寿丘,长于沮水”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出生地和童年、少年时代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大桥山·小桥山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崩,葬桥山。”另据古籍记载:“桥山”和“桥陵”有多处的现象。以桥陵而论,即有五说,即在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河南五种说法。那么黄帝下葬的桥山和桥陵究竟在今何处?根据桥山、姬水、桥陵三位一体的前提,我认为能够确认的,是今陕西省黄陵县这一处。

首先,桥山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位置是确定的。《尔雅》解释说:“山锐而高曰桥。”如果按这种解释推论,中原最高的山是西秦岭主峰太白山,而太白山一带并无轩辕黄帝遗迹。“桥”的特殊含义是“山桥”,《史记·河渠书》云:“山行即桥”,这一特殊解释非常重要。因为“山行”指山顶相连且平,可以通行,其形状远视如桥。《陕西通志·陵墓》云:“桥山在中部县东北二里。山形如桥,故名桥山。陵曰桥陵,沮水环之,黄帝葬衣冠之所。”古籍中的“山行即桥”和有些书籍所说“山形如桥”、“山呈桥型”意思相同,即山顶是平的并且互相连接。这是什么类型的山呢?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塬的平顶山,无数平顶山连接起来就是黄土高原本身。这种地貌从平川里看去是一座连一座的、连绵不断的平顶山,从山顶上看去则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在原和原之间所间隔着的是沟、壑、梁,峁。当地居民把这种平原简称为“原”。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和人文特征非常完整的保存在今天的陕北和陇东,它们就是陕北和陇东黄土高原,——这里是整个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由于整个中国黄土高原东到洛阳,西到日月山,南到秦岭,北到长城,故同类地貌都没有陕北黄土高原和陇东黄土高原那么典型,那么完整,并在特定位置有一个“桥山、沮水、黄陵”三位一体的文化遗址。(如果无桥山,或无沮水,就不能构成完整的“黄陵地理群落”。)陇东黄土高原在历史地理范畴中又属于雍、秦,即今陕西。因此,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和桥陵才是正宗,余皆“因神设庙”如言黄帝生于或葬在河北者是因为黄帝曾“邑于涿鹿之阿”;言在山东者是因为黄帝“生于寿丘”;言在河南者是因为黄帝“铸三鼎于荆山之阳”。至于“在甘肃”说和“在陕西”说,在“桥山又名子午山”,故实际上指同一处。由此,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出,“小桥山”就是今陕西省黄陵县境内的桥山。它发端于子午岭中部“午亭子——五里墩”一带,经上畛子、双龙、店头以北逶迤到黄陵县城,全长约90公里,山顶高度在15-1687米之间,山顶平缓可行,山形如桥。“大桥山”就是子午岭,北起内蒙鄂托克前旗之西北,经陕西省定边县南部之魏梁(海拔1907米),及玉盘山、张崾岘、铁角城,甘肃省华池县之墩梁、老爷岭、麻子崾岘,合水县之青龙山、梁母子湾、午亭子,宁县南桂花、五里墩,正宁县艾篙店,旬邑县洪山寺梁(海拔1846米)到旬邑县、耀县交界之石门山(海拔1855米),终结于淳化县之嵯峨山(海拔1423米)。《寰宇记》云:“子午山一名鸡山,山长千余里。”作为古代地理典籍说得非常精确,因为按照现代地理测量与地图标识,子午岭全长约550公里亦即千余华里。其主脉“午亭子—五里墩段”与子午线平行,故称子午山或子午岭。此山共有9个主山峰,在1650至1907米之间,南北一脉贯通,山顶平直开阔,在古代即有道路通行,秦代的直道就是显例,宏观审视,是一座平直而又壮观的桥,——中国黄土高原之桥,这就是“大桥山”。理清这一点,对于搞清楚“桥山”、“桥陵”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

综上,黄陵县周边区域,是黄帝生长的地方。黄陵县的黄帝陵,是唯一可认定的真正黄帝陵。从现有的的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分部密度,也能看出,在新石器时期,陕北到甘肃一带,甘肃到关中一带,晋南道豫西一带,大别山区域,是当时最具势力的部落群。他们分别对应黄帝,炎帝,蚩尤,东夷。

黄帝出生地在哪里(黄帝出生地和埋葬地在哪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