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奥地利著名医学家、ABO血型系统的发现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的生日,因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等机构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献血者日”,感谢无偿献血者自愿献出可挽救生命的礼物——血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献血成分血和常规血区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献血成分血和常规血区别(什么是全血成分血)

献血成分血和常规血区别

6月14日是奥地利著名医学家、ABO血型系统的发现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的生日,因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等机构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献血者日”,感谢无偿献血者自愿献出可挽救生命的礼物——血液。

除了加入无偿献血的大军,践行国际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 的精神,还有哪些与血液相关的知识,需要我们了解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们的血液从哪里来?

在我们的心脏及血管系统中,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正常成年人体内,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体内则高达8~10%,血液不仅占体重的比重高,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还处于不断更新中,那么这些血液都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胚胎发育至成年的过程中,人体造血经历了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3个阶段。

>>>>卵黄囊造血

卵黄囊是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器官,同时也是最早形成血管的地方。大约在人类胚胎发育第2周末,卵黄囊壁上出现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之后,中胚叶中出现了广泛的造血成分,以有核红细胞为主。

>>>>肝脏造血

胚胎发育至3~6个月时,肝脏成为了主要的造血场所,以生成红细胞为主,红细胞发育成熟之后,经过肝血窦进入血液。与此同时,脾脏也开始参与造血,生成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随后,脾脏的造血功能衰退,只生成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骨髓造血

胚胎第14周,骨髓开始造血,第5个月以后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并逐渐成为造血中心。最初的骨髓造血以粒细胞为主,之后还有红细胞和巨核细胞,胸腺与淋巴结也开始参与造血活动,生成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下,从胚胎后期至终生,骨髓都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然而,在人体不同的年龄阶段,骨髓造血的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体中,能够产生血细胞的骨髓呈红色,被称为红骨髓。

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5岁以后,大部分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至18岁以后,几乎只有颅骨、胸骨等扁平骨的骨髓腔中有红骨髓。

不过,黄骨髓依然保持着造血的潜能,当机体出现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以重新转化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输血配型,知道ABO就够了吗?

大家都知道,进行输血治疗时,有同型输血的原则,那么,你知道人为什么会有ABO血型的划分吗?人们常说的“熊猫血”又是哪一种血型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以及Rh血型系统。

输血时,如果血型不合,就会引起红细胞凝集,导致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的输血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方可进行输血。

全血vs成分血

人体内血液被采集到采血袋内形成的混合物被称为全血,包括血浆中的所有成分和血细胞。传统的输血治疗,主要以输全血为主,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输血观念的进步,成分输血已经逐渐取代全血输入,受到人们的重视。

成分输血,顾名思义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全血分离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然后再根据病情的需要输给病人。

那么,与全血相比,成分输血有哪些好处呢?

血液中有效的治疗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血浆蛋白,不同成分的保存条件、保存期都各不相同。而全血的保存温度与红细胞相同,4℃的条件下长期保存,导致其他成分失活,影响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成分输血还能够实现 “一血多用”,达到节约血源的目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原来貌似简单的血液,背后也藏着这么多的小知识。不知道你在读了这篇文章,再次选择走上无偿献血车献出爱心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小编一样,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