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丽鞋业有没有上市(百丽告别港交所)(1)

曾经占据商场超过一半鞋类专柜、中国最大的本土鞋企百丽国际终于走到退市这一步。

7月17日晚间,百丽国际发布公告称,私有化方案获股东特别大会通过,超过98%的公司股权支持私有化方案,7月18日为最后一个交易日,7月27日百丽国际将正式退市。

那么,在资本市场转了一圈重回起点的百丽,还能再创辉煌吗?

“鞋王”曾经的辉煌路

说起来,本次百丽国际私有化一事之所以备受业界关注,和它的辉煌经历脱不开关系。

百丽创立于1991年,其前身为鞋类产品代工厂,之后凭借内地廉价的生产成本,将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市场。上世纪90年代,百丽香港设计师、实业家邓耀将百丽引入内地,针对内地市场重新包装定位,并与盛百椒合作,开始建立品牌生产销售渠道。

1997年,百丽抓住时机建立特许经销体系,在较短的时间整合了更丰富的市场资源,快速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百丽把市场敏感的信息转化为产品驱动力,以零售导向模式在内地市场站稳脚跟。

2002年,避免被经销商绑架,为了避免被经销商绑架,百丽联合百丽各经销商,共同成立百丽投资,由百丽投资担当百丽集团独家经销商,这样公司顺利地从经销商手中接过渠道控制大权。

2004年,外商在中国零售业的投资限制得以放宽,竞争压力之下,百丽开始了对渠道资源的第二次整合。百丽集团收购百丽投资全部资产,将零售资源纳入麾下。之后在2005年,百丽终止了与百丽投资的独家分销业务,由新百丽全面负责百丽零售业务。这样一来,拥有品牌、设计、生产、销售为闭环的业务形式为百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2004年,百丽综合收入为约人民币8.71亿元,但2005年的收入却近乎翻倍至17.32亿元。

2007年百丽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之后拥有资本助力,百丽开始快速开店覆盖渠道,强势入驻各大商场。资料显示,2009年,百丽新增鞋类自营零售网点681家,2010年新开零售网点就高达1562家,2011年,百丽新增鞋类自营零售网点1958家。财报数据显示,百丽国际鞋类业务门店最多时曾达到14128家。随着百丽的开店数量的激增,百丽成为国内服饰鞋履领域规模最大的零售商之一。

与此同时,百丽还一举收购多个品牌,形成了超级品牌矩阵。品牌包罗了百丽、斯加图、真美诗、他她等,代理品牌包括Bata、CAT、Clarks……,基本实现了对用户的全年龄、全价位覆盖。

庞大的零售系统让百丽销售成绩及其亮眼。2013年度以销售额计,国内女皮鞋市场排名前10名中,有6个品牌属于百丽集团,它们分别是百丽(第一),天美意(第二)、他她(第三),思加图(第四),百思图(第五)和森达(第九)。

这样的业绩也赢得大众的关注。一位基金经理曾经这样评价百丽:“凡女人走过的地方,都会有百丽。”足见当时百丽的市场地位。

成也渠道败也渠道

然而好景不长,庞大的零售系统虽然让百丽得到了一定好处,在实体零售进入寒冬时,也让百丽吃尽了苦头。

2011—2014年女鞋市场的整体开始不景气。一方面,市场需求开始降低,内地女鞋整体供大于求,店面增长52%,但市场仅增了13%。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迅速兴起,用户的购物习惯开始改变,开始在互联网上浏览、收藏自己喜欢的商品,下单。

也因此,百丽的业绩在2012年出现下滑趋势。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2012年百丽一方面,开始放慢鞋类店铺的开店速度,为了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终于下定决心跨界杀入女装领域。接下来一举收购了日本服装零售商巴罗克、与巴罗克成立一系列合资企业等举动。另一方面,百丽开始布局线上销售。2011年7月百丽设立优购网,一度被认为是垂直B2C典范。2012年8月,百丽全线品牌入驻当当网,成为了当当网“引进来”战略的新伙伴。

但随着电商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价格信息更透明了,消费者发现百丽的鞋子不仅设计没新意,价格还不便宜。而且因为庞大的线下零售,在线上百丽更多的是在清理过季款,这让消费者接连失去购买百丽鞋子的意愿。因此,电商举动还是没能挽救百丽女鞋市场的颓势。

2014年,百丽鞋类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下降至57.6%,百丽也因此意识到,曾经给其带来利益的店铺开始成为负担,开始陆续关闭店面。资料显示,2014年6-8月,百丽内地的门店净减少56家。这是百丽首次出现店铺数量负增长,平均不足两天就关一家门店。到2016年6-8月,百丽在内地减少了276家门店,平均每天关店3家,关店、业绩下滑成为鞋王主旋律。

至今年3月,百丽国际发布的2016/2017财政年度盈利警告显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董事会预计百丽国际净利润同比减少约15%-25%,主要是由于鞋类业务表现持续疲软;同时,鞋类业务的收入、毛利以及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

至此,由于消费者成熟度快速提升、零售渠道格局不断变化,百丽过去的经营模式不在适应新市场。渠道战略调整不到位,新型营销方式缺失,在核心鞋类业务中,品牌形象老化、产品更新周期过长、设计感不足、性价比较低等诸多问题的百丽终于走向私有化之路。

私有化之后,百丽何去何从

据悉,百丽国际收购要约方是由高瓴资本、鼎晖投资及百丽执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组成的财团。私有化完成后,百丽国际将从港交所摘牌变为私人公司,由高瓴资本占股56.81%、鼎晖投资占股12.06%、百丽国际其他股东管理层持有31.13%的股份。而原百丽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将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那么,私有化之后,重新回到“起点”的百丽还能东山再起吗?

寻求转型与升级是百丽接下来要做的头等大事。百丽公告显示,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计划向其投入财务和运营资源,合作探索尝试新的零售模式,实践一系列转型及创新举措,并在技术、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资源。另外,百丽的首席执行官盛百椒也表示,百丽将把传统零售和数字经济进行融合。简单来说,新百丽是想要搭上新零售快车。不过,公司想要成功转型并非易事。

一方面,如上文所述,百丽拥有所有传统实体零售店的缺点,比如,商品反应速度不够快,企业下线渠道过于庞大、致使渠道单一化严重、数字化程度还较低等问题。因此,新百丽想要重新转型建立线上渠道的同时将线上与线下融合并不容易。另一方面,百丽旗下的产品繁杂,在如今品牌众多,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这种什么市场都想做,产品又太大众化的战略方针弊端太大。高端客户觉得产品不行,低端客户认为价格太高,也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定制化需求。

因此,私有化成功后,新百丽面临的又将是新一轮挑战。在实践一系列转型及创新举措,并在技术、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对品牌进行新的定位。

当然,实体渠道本身就是接触消费者最有效的通道,百丽现下的实体店虽然累赘,但未来新百丽只要利用好原有的实体基础,在资本进入后嫁接电商,完成新零售的转型,百丽未尝没有再度崛起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