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北京的四九城里,到处可以见到人头攒动的“私跤场”,人们都饶有兴趣地观看跤手精彩的比赛场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遍布城乡的跤场就有200多家,可见当时中国式摔跤的普及程度,而观众们的热情也不亚于德云社的相声。

北京最好的跤场(当年北京200多家私跤场热闹非凡)(1)

身穿褡裢的摔跤手

笔者小的时候,每逢傍晚都会拿着馒头或烙饼,来到隔壁的“闪家跤场”,坐在台阶上观看跤手们你来我往的博斗。场上的裁判依据规则时时宣布:“红的三分”(或者蓝的X分)。他所说的红的与蓝的指的是运动员所穿“褡裢”(摔跤衣)的颜色,并以此来区分。摔跤手身着“褡裢”一为保护身体、二主要是提供博击时对手互相可以揪、拽、抓住对方小袖、抽腰带子进而展开攻防。俗话说是有个抓挠。因此说“褡裢”是跤场上必须之物。

可是就在几天前,我在一个中国式摔跤比赛时却看到了“干铲儿”,不穿“褡裢”的正式比赛。主办方北京双雄跤馆的助理教练孙文景先生,见我的诧异样,便问我:“您见过这样摔裸跤的吗?”

实际上,这是失传多年的一项中国跤传统比赛法-——“抹泥鳅”(抹、发ma音)。孙先生说, “抹泥鳅”其实就是中国式摔跤的无跤衣比赛,顾名思义就是指比赛双方不穿跤衣(褡裢),采用中国式摔跤的规则判定胜负的比赛。

北京最好的跤场(当年北京200多家私跤场热闹非凡)(2)

中国式摔跤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清康熙指挥善扑营小厮,巧用中国跤术智擒反臣鳌拜、三国时张飞佯装与士卒摔跤骗过敌人的故事都源自摔跤。长期以来,在北京撂跤更是人们喜欢的群众体育运动,那会儿在田间地头、在街头巷尾,人们在劳作间歇,都会找一块松软的土地或沙地上,脱掉上衣,赤膊而立,捉对撂跤。双方在对抗中消耗体力,大量的出汗,使得胳膊、肩背脖子大汗淋漓跟覆了一层油似的。被摔倒在地后又沾上了尘土,双方缠斗在一起,宛如两条“泥鳅”,彼此都很难控制对方,因此,民间又把这种不穿跤衣的摔法,称为“抹泥鳅”。

多年来,“抹泥鳅”更为接近于现实生活环境,故在传统的中国式摔跤训练中广为流传。双方选手通过对手腕、肘关节、肩背部、颈部、腰部、腿部的抓握与挣脱,展开进攻与反攻,由于双方贴身而立,更能感知彼此重心、平衡的变化;同时由于抓握把位少、且不容易抓握,所以,留给双方使用跤绊的时间更短,更能体现中国跤快速、灵活、善变的特点,正所谓“打闪仞针”“沾衣即跌”!

孙文景说,开展无跤衣的比赛,可以吸引其他类似运动的选手参加,比如自由跤、古典跤、柔道、巴西柔术、桑搏、挠羊、推手等运动员,可以促进摔跤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使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更加完善。

北京最好的跤场(当年北京200多家私跤场热闹非凡)(3)

2018年12月23日,“2018年大秦雄烽第十届双雄争跤大会”在首体大重竞技馆举行。来自,北京、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和首都高校的学生,以及美国、乌克兰等国家的27家俱乐部、近20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赛。其中有40余人角逐了本届争跤赛首设的“抹泥鳅”比赛。最终,首都体育大学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杨罡获得最高奖项“善扑功夫奖”。这也算是传统撂跤技艺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