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味道少不了知了的鸣叫,现在虽已立秋,但三伏天未完,热气仍在,知了依旧在“玩命”地叫着,不仅叫声响亮,而且鸣叫的时间也很长,还在凌晨5点多的时候,就听到窗外一群知了聒噪而单调地合奏起来,直到太阳下山也不停歇,一直能够叫到深夜十一二点,甚至更长的时间。
夏天知了叫
高达100至130分贝
在许多人记忆中,知了的鸣叫声都是伴着夏天的汗水,天气炎热时,必会有这种小虫在耳边聒噪个不休,最为热烈的是中午时分,它们的集体高声鸣唱能让你无法午休,难以入眠。
你能想象吗,一只小虫鸣叫发出的能量,甚至比交通噪音的分贝还要高,根据研究,雄蝉有高度发达的发声器,能发出令人烦躁的高音。中、小型蝉类的鸣叫声一般可达80分贝至90分贝,大型蝉类的呼叫声可高达100分贝至130分贝。而我国四川峨眉山等地的一种震旦马蝉,其群鸣声响彻整个山谷,震耳欲聋。
天气太热
知了叫的时间变长
一天中,知了究竟是何时叫?很多人以为是夏日的艳阳照射下,它们会叫得凶,而最近有市民发现,最近天气热,知了集体鸣唱已经不分早晨和晚间了,连续多天,早晨4点钟左右,就被“炸耳”的蝉鸣吵醒,而到了夜间十一二点的时候,它们还在叫。
对此,环保专家说,根据他的观察,夏季的温度和光照的强度对于知了的鸣叫很有影响,一般来说,天气越热,知了就叫得越凶,鸣叫的时间也就越长。
而事实上,也确实有人观察过它鸣叫的规律,那就是雄蝉一般在气温20℃以上开始鸣叫,当气温达到26℃以上时,许多雄蝉就一起鸣叫起来,称为群鸣。当气温达30℃以上时,这些雄蝉不仅鸣叫时间长,而且次数也更多,声音也叫得更响。另外,当气温低于24℃以下时,有不少种类的蝉就会停止鸣叫,许多人在问,其实春天也有气温超过24℃甚至26℃的时候,为什么却很少听到知了唱歌?对此,专家解释说,因为那时知了一般都在地底下,还没有破土而出。
知了鸣叫遵循两个原则:温度越高,叫声越大;空气湿度越大,叫声越弱。遇到特别闷热的天气,知了从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扯着嗓子大喊。从某种程度上说,知了也是个天生的“天气预报员”,民间也有“知了鸣,天放晴和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要来临”的说法,来显示知了叫声背后天气变化。
鸣叫声
内容很丰富
每年一到夏天,此起彼伏的知了声都会叨扰到人们的生活。实际上知了听起来单调的叫声背后传递的信息却非常丰富。
有人说是雄知了为了吸引雌知了,也有人说是为了防范危险发出警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特别是吸引雌知了的说法,在生物界早有定论。知了在求偶、调情阶段叫得比较多,而到交配后就叫得比较少,这也印证了“年纪越轻的知了叫声越响亮”的说法。
知了是群居动物,从生物学来说,它们集体鸣叫属于群鸣现象。
别看蝉叫得凶
但是法布尔说它是聋子
蝉在夏日里激情高歌,大嗓门让人吃不消,为什么会这样,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百思不得其解。法布尔为了弄清蝉究竟为什么要那样没完没了地拉着“肚皮”的钹,起劲地唱歌,是不是它根本就没有听到自己的大“嗓门”?
他进行了实验,来验证一下雄蝉究竟能不能听见声音。他站在雄蝉的背后,在距离很近的地方大声讲话,使劲吹哨子,拍巴掌,用石头与石头撞击……使用种种响声来吓唬蝉。可是蝉满不在乎地继续唱歌。后来,法布尔索性找来两支打野兽的火枪,里面装满火药,在蝉的旁边连连发射,声如霹雳,可是“歌手们”照样悠然自得地唱着,连一点害怕和不安的表现也没有。于是法布尔得出的结论是:雄蝉是没有听觉的,它听不见周围发出的任何声音,甚至连自己声嘶力竭的鸣叫也完全听不到,是个地道的“聋子”。
知了的“肺活量”还真非常人所能比,可以从清晨五六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多种蝉类都有合唱(群鸣)的习性。你不妨仔细倾听一下,蝉鸣都是这样的:先是一齐叫,节奏十分整齐,然后一起停叫。可见雄蝉鸣叫时,显然需要听到同类的鸣叫,以便调节叫声,参加合唱。
但大家都被知了单调的叫声给蒙骗了,它们玩的是“击鼓传花”的合唱接力赛。早上五六点钟叫的一般是鸣鸣蝉;等到中午最热的时候,叫得最欢的是蚱蝉;接过最后一棒鸣叫到深夜的则是寒蝉。而且年纪越轻的蝉叫声越响亮。
而知了也不是用嘴发声,它的发声器官位于腹背交接处,那里有一个有角质外壳的小孔,通过腹部的收缩、振动产生声音。
因此蝉究竟有没有听觉,目前成了昆虫界一个谜题,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它是聋子,有的认为它静止的时候能听见,高鸣的时候听不见,有的认为它是可以听到同伴的鸣唱的。
(来源:金陵晚报、新闻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