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意象丰富,抒情自然,表意从容,音韵和谐,堪称“世纪名篇”。

可是,悦华发现,在这首诗中存在着一处常识性错误,问题出在“青荇”上。

“青荇”是第三节的主意象,其诗如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诗人重回康桥,在康河边徜徉,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那么自由,而自己感到就像青荇般逍遥。

青荇,即荇菜,如果是实指的话,就有问题了。

再别康桥最后一段略有重复(再别康桥里的一处常识性错误)(1)

荇菜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荇菜”的解释如下:

【荇菜】xìng cài,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

悦华家旁边滨河公园水边有群生的荇菜,于是专门打捞了几株来看,发现它和睡莲特点差不多,根横生泥里,茎竖出水来,叶飘在水面上。

在《诗经·关雎》中写了采荇菜的场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是长短不齐状,这是应指荇菜茎有长有短,因为茎可食,所以古人才采它。

说了那么多,为了一个结论:青荇是不可能“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的,因为“油油”的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

再别康桥最后一段略有重复(再别康桥里的一处常识性错误)(2)

荇菜

那么徐志摩为什么会犯这个常识性错误呢?

首先,悦华不相信他没有这个常识。近代文人都是喝着古典文化的墨水长大起来的,《诗经》首章对徐志摩而言,不可能没细细理解过。

排除掉这一点,那么有可能这是一种“诗家语”,也即“代指”。这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比如以“汉”代“唐”等。而这里是以“青荇”代指一般的水草,例如藻。藻,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也包括某些水生的高等植物,如金鱼藻、狸藻等。(《现代汉语词典》)

悦华不识这些“水生的高等植物”,但苲草是见过的,全株长叶,从水底向水面“招摇”。

再别康桥最后一段略有重复(再别康桥里的一处常识性错误)(3)

荇菜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诗人要用“青荇”代指一般的藻类呢?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悦华认为可能性如下:

一、青荇意象有特殊的古典韵味。“康桥”即剑桥,按说康桥应该是满满的英伦风,但在徐志摩的笔下,全篇的意象与言语却是中国古典风,比如“金柳”“彩虹”“漫溯”“斑斓”“笙箫”“云彩”等等。而“青荇”意象来自《诗经》,更能强化中国古典意味。

二、使用“青荇”可以避免行文中的重复。在第四节中又出现了“浮藻”意象: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如果三四节全用“浮藻”则显得意象单调。那么三四节的意象颠倒一下行吗?也就是说变成“揉碎在青荇间”可不可以?显然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把“清泉”比成揉碎的梦,里面显然有细碎的星光在。细碎的星光和细碎的萍藻造成的“揉碎”效果要比青荇好的多,因为青荇是圆叶植物,且群生,叶间非常稠密。

再别康桥最后一段略有重复(再别康桥里的一处常识性错误)(4)

荇菜群生,叶子挤挤挨挨

“诗家语”与“植物学家语”是不同的,虽然明白这点,但一旦知道青荇这种水生植物的形态,脑子里形成的那一丝一缕又青翠翠地飘荡的画面就被破坏掉了。

大家是怎样看待的?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