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朱棣的目的是什么(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意图什么)(1)

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超过2.7万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总共到达并拜访了30多个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国家,据最新史料记载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朱棣的目的是什么(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意图什么)(2)

郑和船队每次出海,船队规模空腔,给人以“云帆蔽日,浩浩荡荡,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感觉,船上载满瓷器、丝绸等大明特产,每到一地,便送给每一个访国之国王,做为“礼物”,授予印玺,确定朝贡关系。并要求其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郑和的宝船并允许带其国之特产珍奇,返回京师进贡。

郑和的宝船造价和维修费用近乎1000万白银,约合明朝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去支持郑和六下西洋,费钱费力的目的究竟何在?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威德,根据《明史·郑和传》中的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就可窥一斑。明朝初定,北方蒙元势力已经无法对大明构成威胁,明成祖将眼光抛向了海外,试图以此壮观航行,满载礼物,四处分发,以体现大明之国力雄厚,皇恩之浩荡。这一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郑和下西洋朱棣的目的是什么(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意图什么)(3)

有一说是为了寻找“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帝,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打败建文帝,攻下国都应天,建文帝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朱棣对建文帝的失踪及其遗臣逃散各地仍有挂怀,根据《明史·郑和传》中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可以作为依据。但是找人尤其是通缉犯,这么大张旗鼓地搜捕,朱允炆怎么可能不闻声逃生呢,所以这点可信度不高;

另外一说 是大明为了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依据某些史料的说法说郑和下西洋可以使“贫民致富”,但是笔者觉得如此劳民伤财,将大明财政收入的一半都拿去发展贸易,这点正才人是不会去做的,也不符合经济规律。据记载,大明在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手上一直是国库充盈,未曾有过入不敷出的时候,所以这点基本上可以去掉;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对于军事造诣和作战经验丰富的永乐大帝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一说法更不足信;

那么,郑和下西洋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图和目的呢?

郑和下西洋朱棣的目的是什么(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意图什么)(4)

明朝初年,在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的治国理政下,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北方蒙元势力早已被驱逐到漠北,明朝统治已经十分巩固,民心已定,社会经济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明成祖为“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尤其是靖难之后,皇位的正统性不仅要得到统治下百姓的肯定,更需要另外一种形式来肯定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天子正统,如此一来,朱棣的目光便移到海外各国,与历代自认为伟大的封建帝王一样,虽然天子之位来路不正,但是万国来朝的景象还是其喜闻乐见的,朱棣要宣扬国威,招徕各国称臣纳贡,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就要通过向外示富,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以此来弘扬大明的威信和自己的权威。所以,海外之国便成为了朱棣耀武扬威的舞台,郑和下西洋也就顺理成章了。

郑和下西洋朱棣的目的是什么(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意图什么)(5)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了构建大明文化圈,宣示大明威权和实力,尤其是招揽海外诸国称藩纳贡,从外而内地肯定永乐皇帝的正统性。顺便充当国际警察,协调全球发展,发展海外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