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飞花令”又流行了一把。“飞花令”是酒令的一种,属于雅令。在古代,酒令是喝酒时的一种助兴游戏,分为通令和雅令。通令比较简单直接,比如划拳、掷骰子等;雅令则相对比较文艺,要求参与者才思敏捷。那为什么会称为“飞花令”?“飞花”得名于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今天的主题就谈谈寒食。

寒食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几天。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多年,忠心耿耿,曾经割肉救主。后来重耳回国成为君主(晋文公),介子推非但不要官职,还隐居在绵山。晋文公带人来找他,遍寻不着,就放火烧山,想逼他露面,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没有出来。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在他去世那天全国禁止烧火,只吃冷的熟食,叫做寒食节。

这只是个传说,比较科学的说法是古代春季风大干燥,多有雷电,易引起火灾,为了有效降低火灾的发生,更为了警醒人们谨慎用火,所以在清明节前,要求大家都灭掉家中的火种,全面禁火,过几天之后,再重新生火,恢复正常生活。从“灭旧火”到“生新火”,称之为“改火”。在这段禁火的日子里,大家要准备好熟食,以冷食度日。这可能才是寒食节的真正来由。

到了唐宋,慢慢演变成这样一种风俗:在清明前一天禁火,清明这天由朝廷生火,传给百官,作为一种恩赐。所以现存很多关于清明新火的诗句,如唐·杜甫《清明二首》:“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郑辕《清明日赐百僚新火》:“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北宋·欧阳修《清明赐新火》:“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

古诗寒食背后的故事(诗词中的典故三)(1)

关于寒食的诗词流传下来的很多,除了前面所说的韩翃《寒食》,还有北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寒食节过去了,酒醒后心中平添了许多感慨。算了,还是不要对着老家来的人谈论故乡旧事吧,不如用刚生的新火烹煮刚采摘的茶叶,尝尝新茶的滋味怎么样,无论喝酒还是作诗都不能辜负大好年华啊!

唐·白居易《寒食夜》:“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独立暗花前。”

寒食节那天晚上,天空没有月亮,房中没有灯火。夜色渐浓,一个人在黑暗里,对着寂寞孤独的花,独自黯然。

北宋·周邦彦《兰陵王·柳》:“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在送别朋友的宴席上,骊歌凄楚,直喝到华灯初上,曲终人散。路旁的梨花开得正热闹,看到榆树,想到榆木取火,寒食节又即将到来。

南宋·陆游《蝶恋花》:“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

寒食节将近,田野上传来悠扬的箫声。一阵春雨过后,园子里的植物都被滋润得青翠透亮,百花争艳,馥郁的芬芳飘浮在空气中,一派大好春光。

南宋·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

寒食节这天晚上下了一场雨,绵绵密密的春雨中落花缤纷。明天如果天晴的话,应该会去城南野外踏青,那时尘土中会萦绕着淡淡的花香气息。

明·俞允文《寒食》:“梨花细雨尝新酒,寒食家家起暮烟。”

在濛濛细雨中,梨花显得格外娇媚动人,对着这宜人春色,正好品尝刚酿好的美酒。寒食节的傍晚,暮色苍茫,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温暖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