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生,突然成为少年们崇拜的偶像,收获了无数的粉丝。这个事情今天看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易烊千玺这些年少成名的大明星。然而时光退回二十多年前,普通中学生似乎还没有可能成为影视明星。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普通家庭,甚至连彩色电视机都不一定买得起。

然而1999年,因为一篇文章,催生了日后的一位“另类”明星。他写书、拍电影,走自己的路,他就是韩寒,而这篇文章就是《杯中窥人》。

韩寒年轻时候的事例(韩寒17岁写的杯中窥人连钱钟书都调侃)(1)

韩寒

当年的韩寒,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中学生,家住在上海的郊区。由于没有及时收到复赛通知,加上家里距离市区比较远,韩寒错过了复赛的时间。可是由于他初赛的作品确实令人惊艳,评委会决定让韩寒单独补试。评委老师随手拿来一个杯子,装上水,将一团纸团丢进杯中,然后说:“就写这个吧”。这就是当年“新概念”的特征,就是要激发参赛者的创新和创造力。韩寒花了一个多小时,文章写成。让我么看看他是怎样开篇的: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韩寒年轻时候的事例(韩寒17岁写的杯中窥人连钱钟书都调侃)(2)

鲁迅先生

这开篇确实不俗,直接去谈“劣根性”,直接去写鲁迅“阐之未尽”,体现出韩寒极为明锐的洞察力,还有极为独立的人格与价值判断。而这,也是一直以来,韩寒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大概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韩寒在不长的文章中,旁征博引,甚至随意针砭时弊。更让人觉得有些诧异的是,韩寒甚至有意调侃文坛名家钱钟书,还对李敖也评头论足一番。这如果是在中学的课堂上,一定会被语文老师认为是“大逆不道”。毕竟钱钟书先生是何许人也,怎么能够随意点评。一个中学生,何来如此大胆?让我们来看看这段内容:

韩寒年轻时候的事例(韩寒17岁写的杯中窥人连钱钟书都调侃)(3)

读了韩寒当年的文章不难发现,这位少年有底气,他的论点都自有出处,这种水平,估计今天很多文科的研究生都无法匹敌。韩寒确实读了不少书,以他的个性,恐怕特别爱读李敖的书。所以从字面意义上看,他似乎有几分捧李敖,而贬钱钟书。

韩寒年轻时候的事例(韩寒17岁写的杯中窥人连钱钟书都调侃)(4)

杨绛女士、钱钟书先生

那么,他贬钱钟书捧李敖的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对此笔者是不敢完全赞同的。事实上,韩寒是在以一个特定的标准去衡量李敖和钱钟书,这个标准就是“傲”。之所以选择这个标准,只能说当年的韩寒确实“年少轻狂”。也正因为“年少轻狂”,他的观点固然犀利,也显然并不成熟,也不全面、深入。

韩寒年轻时候的事例(韩寒17岁写的杯中窥人连钱钟书都调侃)(5)

李敖先生

事实上,钱老的傲和李敖的傲是不一样的。吴宓、叶公超说钱钟书“太笨”和“太懒”,言下之意,正是在说这位学生不肯听老师的话。这种“评价”,才更加见出钱钟书的“傲骨”。之所以说是“傲骨”而不是“傲气”,那是因为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读过钱钟书《围城》的人,一定会折服于钱先生的睿智和哲学,他的傲在“里面”,是干货。晚年的他,不是失去了文人的傲骨,而是由霸气外漏转为追求实质。

韩寒年轻时候的事例(韩寒17岁写的杯中窥人连钱钟书都调侃)(6)

韩寒

相比较而言,李敖的“傲”更多的是“傲气”,锋芒毕露,至于傲骨如何很难判断。论傲气,自然钱钟书比不得李敖;但论傲骨,谁更胜一筹很难说。

韩寒把《舌华录》中的“敖”认为是超脱之品,是自己的追求,显然略显幼稚。但毕竟当年他只有17岁,能够将自己视作超脱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是很不容易的,这一点不可否认,这也是他能凭此文一文成名的原因。大家觉得他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