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每年开学都有一项隆重的仪式——开学典礼。那么古代学生上学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孩子何时入学?新生入学有开学典礼吗?■ 综合新华社、新浪

古代学校何时开学?

据考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庠”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出现在夏朝,后演化为“序”“校”“学”等,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

现代,我国统一实行秋季入学,但在古代,孩童们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各个朝代并不一样。由于中国古代是传统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

据汉代崔趸《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其中,以“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

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小学普遍的选择,但具体时间与汉代不同,农历十月开学。

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古代学校交学费吗?

在民间,私塾是个人性质的教学行为,自然收费。当年孔子提到的“束脩”后来就变成了学费的代名词。

古代的学费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比如富庶地区的私塾多以银两钱币作为学费,称为“脩金”。而一些贫困地区的人家没有什么银两,只好拿粮食蔬菜来代替。明代黄佐在《泰泉乡礼·乡校》中写道:“其束脩务从俗加厚。在城大馆官给银二十两,有司以礼待送。在乡则约正等率各父兄出谷及菜钱。”记录了这一习俗惯例。

古代小学都学什么?

古代教育重文轻理,数学、音乐被认为是副课。作为启蒙教育,古代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识字、作文,识字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简称“三百千千”。

有学当然有考,古代的考试不少。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据《宋会要·崇儒》,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古代的孩子不比现在的孩子们轻松。

古代学生假期比现在少

不同于现在的学生,除了法定节假日还有寒暑假,古代学生的假期要少得多。古代小学有的是平时休假,有的是集中到年末一次性休完,中间除非有紧急情况才能请假。

如明代的小学,每个月只有谒圣这天放假。到了清代,学校根据自身要求有不同的上学时间。比如清代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5:00—7:00到校,17:00—19:00回家。每年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结束。所有的休假时间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入学礼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在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可以说是古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他们的开学可比现在复杂多了。

古代的儿童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

正衣冠:古代开学仪式第一步叫正衣冠,学童们需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他们整理好衣冠。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先正衣冠,再做学问,这是古人们的共识。可见,古人十分注重学生们仪表的整洁。

整理好衣冠,学童们排队集合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入学堂之后,学童们先拜孔子先师,再拜先生。古时,拜先生不能空手,需要备好六礼束脩。

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

净手静心: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童们将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手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是净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去除心中杂念,认真学习,发愤图强。

朱砂启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红点,为学童们朱砂开智。痣取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学习能一点就通。

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入泮仪式”,其中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历经千年而未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例子(历千年而未改古人入学礼隆重且复杂)(1)

正衣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例子(历千年而未改古人入学礼隆重且复杂)(2)

行拜师礼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例子(历千年而未改古人入学礼隆重且复杂)(3)

朱砂启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