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谈张作霖和他儿子(张作霖是怎样培养儿子张学良的)(1)

张作霖

延聘名师

张学良随父移驻新民府后,读书很少的张作霖尝到了没文化的苦头,遂在家中设馆请自己当年的老师杨景镇给学良、冠英姐弟授课。杨景镇古诗文底子深厚,学识渊博,使张学良打下良好的古诗文基础,与同时代的启蒙教育一样,他也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学起,然后是《论语》、《孟子》,直到《史记》。

张学良虽然聪敏,但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时常作弄老师。有一次临上课前,他抓来一些苍蝇,把它们放在装有彩色粉笔末的罐子里,老师刚一开始讲课,他便偷偷地就把苍蝇放出来,五颜六色的苍蝇一边嗡嗡的叫着,一边扑扇着着翅膀,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弄得老师不知所措,张学良也因此常常挨打。

白永贞

言传身教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学良出生于剧烈动荡的社会里,从小就懂得了什么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从父亲身上,他看到了勇敢、坚毅、果断和不屈不挠。从母亲赵氏身上他看到的是贤淑、刚毅和忍忍。而养母卢氏带给他更多的是善良和仁爱。大丈夫顶天立地、血洒疆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和博爱众生,忍辱负重的性格,一半来自于父母的血脉遗传,一半来自于幼年时期父母们的耳濡目染。

张学良生母赵氏初嫁张作霖时,他地无半亩,屋无半间,有的只是灵活的头脑和机警的双眼,而这些正是赵氏所看重的。在早期张作霖创业的年代里,她一面料理家务养育子女,一面担当起丈夫的贤内助,张作霖脾气暴躁,性格专断,脏话连篇,时常和手下闹得很僵。此时的赵氏则为夫君排忧解难,调节与把兄弟之间的关系。

赵氏不仅贤淑还很刚烈。蓝天蔚辛亥举事期间,赵氏听说蓝天蔚部队要经过新民,就把30块大洋交给张学良让他去奉天找父亲,她自己准备自杀。尽管后来母子二人躲过此劫,但小小年纪便懂得了什么是生离死别。

1912年春天,赵氏因病去世,将首芳、学良、学铭托付给卢夫人抚养,卢夫人待他们视同己出,细心照料,关怀备至,尽到了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她和张学良生母赵氏一样宽厚、大度,而且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有着仁爱之心。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张学良。

耳濡目染

张作霖任北洋政府27师中将师长后,家里整日车水马龙,宾客如云,张学良也享受着富家公子风流倜傥的生活,出门有车坐,生活有人料理,走到哪里,身边总是前呼后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慢慢的张学良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起初他喜欢在下人的簇拥下,周游于各种热闹场合,凡是公子哥喜欢去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可渐渐地他的兴趣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

张作霖常常在家里宴请中外名人,设酒征妓、载歌载舞、高谈阔论,张学良非常羡慕这些名人,也非常喜欢听他们谈论各种事情,每有重要的客人来,张学良就凑过去观看、偷听,客人不走,他也不走,有时甚至到深夜,张作霖也从不阻止。

酒足饭饱后,客人们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而那时候的国家大事又往往是与屈辱相关联的,所以,十几岁的张学良就对“内忧外患”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张作霖为了培养长子张学良,常常差遣张学良做往来于权贵之间的信使,每有与权贵们聚餐、应酬,也常常把张学良带在身边。

白永贞(1867—1944),字佩珩。奉天辽阳县人,满族。清秀才、拔贡。历任启化学堂校董、劝学所总董、教育会副会长等职,省咨议局议员、直隶州判、候补直隶州署、海龙知府。民国后任奉天省议会议长、代理省长、资政院议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参事、奉天通志馆馆长等职。期间总纂并出版《辽阳县志》,著有《丹桂轩诗钞》《阅微草堂评语》等著作。日伪时拒绝出任伪职。善书法,选编《开卷有益》《小儿语》,撰有《白氏家谱序》《铁刹山志》等书。

张学良谈张作霖和他儿子(张作霖是怎样培养儿子张学良的)(2)

金梁

金梁(1878—1962),号息侯,又号小肃,又号瓜圃老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1904年中进士,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民政部参议、奉天旗务处总办、奉天清丈局副局长、奉天政务厅厅长、清史馆校对、蒙古副都统等。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曾编《清史稿》(关内本)、筹印《四库全书》、《清朝实录》,编纂《奉天通志》以及《辛亥殉难记》、《近世人物志》、《满洲秘档》、《清宫史略》、《光宣小记》、《德宗遗事》、《清帝后外纪传》、《瓜圃丛刊叙录》等。在奉天期间曾担任张学良私塾教师。

感谢您的阅读,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侃侃民国那些事”将与您继续分享民国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趣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