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提到《新青年》杂志四个始创时期主编即: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和刘半农。较之前三个人,刘半农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主帅之一。

北京大学刘半农(北大教授刘半农和她与)(1)

刘半农生平和主要成就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还是‬著名‬民族‬音乐‬人刘天华‬的‬哥哥‬,他‬一生‬多才多艺‬,‬成就‬颇丰‬。1891年5月27日,他出生于江苏江阴西横街。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1905年,17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次,刘半农到屠家拜访,偶然结识了屠父屠敬山。屠敬山是远近闻名的史学家,交谈中,屠敬山发现这个少年学子才识双全,可堪造就,于是破例将他收为弟子,此事在当地—时传为佳话。枪打出头鸟,出于嫉妒,有人说他好钻营取巧,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理睬别人的造谣,决心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久机会就来了。—次,知府到学堂视察,临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想考察—下学生的成绩。结果刘半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再夺花魁,并得到知府亲自嘉奖。这样一来,连原先嫉妒他的人也心服口服。刚入常州府中学堂第一年,刘半农每次考试几乎都名列第一,被学校“列入最优等”。一时声名大噪。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就这样,刘半农才子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

我们‬今天‬被‬广泛‬使用‬的一个现代‬汉语‬文字‬“她‬”,就是‬他‬发明‬并‬积极‬推广‬最后‬被‬官方‬确认‬使用‬的‬,而‬他‬的那个‬她‬,也和他‬相‬知‬相‬爱‬,最后‬为他‬送‬行‬,他‬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旧‬道德‬制度‬的守护‬人‬。

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

在常州府学堂毕业前一年,出于对学校保守的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刘半农做出了—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放弃到手的大好前程,毅然从学校退学。

刘半农的退学在家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仅父亲大为震惊,家乡人也议论纷纷。刘半农决定离开家乡到外地发展。1912,刘半农只身前往上海,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谋到了一份编辑工作,并业余在在《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和《礼拜六》周刊上发表译作和小说。为了迎合读者口味,他给自己起了几个艳俗的名字,如半侬、寒星、范瑞奴等,而用的最多的笔名就是半侬。由于国文功底好,悟性高,再加上勤奋和才情,刘半农很快成为上海滩文坛上一个十分活跃的小说新秀,拥有了—批读者。5年时间发表了四十多篇艳情小说,内容包括言情、警世、侦探、滑稽、社会等等有闲阶级阅读的消遣小说,如《失魂药》、《最后之跳舞》等等,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小说月报》、《小说大观》、《礼拜六》等杂志上,受到许多读者的追捧。苏雪林晚年回忆说:“半侬的小说我仅拜读过三数篇,只觉得滑稽突梯,令认绝倒。”

经过几年奋斗,刘半农在上海滩声名鹊起,被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他已经可以靠着每月几十元的稿费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约他写稿的杂志越来越多,就连赫赫有名的报人和小说家严独鹤都来向他组稿,刘半农终于用一支笔为自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民国六年(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一方面在家中赋闲,一方面思考着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度日,经常穷得揭不开锅,最困难的时候连猫食都无钱购买,妻子不得不经常到娘家去借贷。就在一家人贫困潦倒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突然接到全国最高学府的聘书,不仅妻子难以相信,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只有弟弟刘天华相信,他一向佩服哥哥的才华,相信以哥哥的天资早晚会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开始刘半农还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不相信这样一步登天的好事会落到他的头上;想了半天才想到不久前在上海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一次难忘的会面,现在看来一切都是那次会面时的结果。事实正是如此,那次会面,陈独秀慧眼识珠,不仅看出刘半农。身上的锐气,更看出他是—个可造之才,北大正需要这样的人,于是向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蔡元培先生作了大力推荐。就这样,—个藉藉无名的连中学都未毕业的乡村年—个鲤鱼跃龙门,跨入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随着一纸聘书,刘半农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一步跨入了北大这个全国最为显赫的高等学府。同时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最初他教授诗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虽然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好在他国学功底并不逊于他人,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上课又认真准备,不久就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很快人人都知道北大来了一个中学肄业的国文教授刘半农。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北京大学刘半农(北大教授刘半农和她与)(2)

北大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新文化思想的中心,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有陈独秀进入北大后,刘半农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1918起,刘半农开始向《新青年》杂志投稿,表达自己文学改革的愿望。署名时斟酌再三,觉得自己以前用那种香艳媚俗的笔名“半侬”十分可耻,毅然去掉了偏旁,改为“半农”,以示与过去决裂。1918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时,正式署名“半农”,从此“半农”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新青年》杂志演“双簧” 。仅在《新青年》杂志上写写文章。他觉得还不过瘾,他希望与复古派守旧派来一次彻底的对庸人自忧决,给他们迎头痛击。一个偶然的机会,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受震动,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投向新文学。在上海时他曾进过剧团做过编剧,所以他首先想到了双簧戏。觉得这是—个十分理想的形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钱玄同。钱玄同和他—样,也是个大炮筒子性格;曾经骂“桐缄巨子”和“选学名家”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由于两人性情相近,在教授圈子里—向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刘半农提议两人合演一曲双簧戏,—个扮演顽固的复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旧者,一个扮演新文化的革命者。以记者身份对他进行逐—驳斥。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都亮出来,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开始,钱玄同觉得主意虽不错,但手法有些不入流,不愿参加。但刘半农坚持说,非常时期只有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达到目的。经他反复动员,最后钱玄同才同意与他—起演一出双簧戏。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公开信《给编者的一封信》。署名“王敬轩”。信是文言的,全信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而就在同—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全信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的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鲁迅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态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一些原来还在犹豫的人都开始倾向新文化了,连朱湘和苏雪林都说他们是看了这双簧戏才变成新派的,可见双簧戏影响之大。

刘半农导演的这出双簧戏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插曲。关于刘半农对新文化的贡献,苏雪林认为:“虽不足与陈、胡方驾,却可与二周并驱。事实上,他对新文学所尽的气力,比之鲁迅兄弟只有多,不会少。”作为新青年的健将刘半农对新文学的贡献是很大的。

刘半弄的主要成就

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学习。1921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攻实验语音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8月,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那首著名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同年秋,刘半农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1933年4月,与钱玄同等12人联名在报纸上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墓碑墓志。

刘半农的个人成就是多方面且成绩斐然。 文学改革当年。1917年,他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他虽然提倡白话文,但并不一概反对文言文,主张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增多诗体和以今语作曲。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并发表了《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的虚伪文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言与白话,为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语言,作出了创立新式标点等具体而又切实的努力。在古典文学方面,校点出版了唐韩惺的《香奁集》,清董若雨的《西游补》,张南庄的《何典》。写有《读<海上花列传>》《<西游补>作者董若雨传》。文学翻译方面,刘半农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他在翻译时对声韵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声调是不能迁移的东西,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表现非常重要,因此主张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在忠实翻译原文本意的同时,要尽力保存原文的语言方式,并要译出原文的真实感情。刘半农在译诗时,往往将原文当成乐歌看待,并认为这相当于中国的词曲,即能够在谱上曲后进行演唱。因此他的译诗较多地选择了五言古体的形式,为译诗的音乐品质提供了保障。其译著主要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在语言科学的领域里,他的研究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在国外,刘半农研习实验语音学,致力于汉字声调的研究。他测试了中国十二种方言的四声,撰著了《四声实验录》。他指出:四声和声音的强弱没有关系,和音质、长短有些关系,而决定四声的主要是音的高低。这种高低是复合音,是由此音移入彼音,移入时是滑的,而不是跳的。这个论断,科学地解决了四声是什么的问题。回国后,他在北大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记录了七十余种方言。根据七十余种方言的音素,编成《调查中国方音用标音符号表》。1932年,撰写了《北平方音析数表》,分字音为“头”“面”‘颈”“腹”“尾”“神”六项,以六位数字表示一字的切音。此外,还写有关于语音的论文多篇,创制并改进了测音仪器,翻译了法国保尔帕西的《比较语音学概要》。他先后创制了刘氏音鼓甲乙两种、声调推断尺、最简音高推断尺、四声模拟器等语音实验仪器。他先后记录了全国70多处方言,还借助研究语音的仪器测试古代乐律。刘半农还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1925年,他发起成立“数人会”,经过二十二次讨论,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他认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因此与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表现了八九百年以来,简笔字演变的轨迹。在语法研究方面,1919年北大出版组印行了他的《中国文法通论》。他对机械地模仿外国语法而编写的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体系不满,主张结合我国语言实际,建立自己的语法体系。1932年,为高中生写了《中国文法讲话》。他还在戏曲改革方面有贡献。他认为雅化了的昆曲,应处于历史艺术的地位,受人鄙视而仍有观众的京戏,应当进行改良。主张摒弃“恶腔死调”,改正剧本没有理想和文词不通的弊病,而以白描笔墨和方言去写脚本。他为《梅兰芳歌曲谱》和《腔调考原》作序,对于京剧改革的阐释有所变化。他为使话剧发展取得借鉴,还翻译有剧本《戍獭》《小伯爵》《琴魂》《天明》《茶花女》。他‬对‬乐律方面有研究。写有《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等论文多篇。说明中国乐律是建筑往“倍半相生”和“三分损益”两大原则之上,不宜于“变调”;而明代朱载堉发明的十二等律,解决了“变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划时代的贡献。他对中国古代将乐、度、历混为一谈,更羼入荒诞的五行学说的乐律观,进行了批判。他还对中国古代乐器的音律,进行了实际测试。

刘半农去世前最“出格”的举动,就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堂堂的北大名教授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刘半农做得出来。早在几年前,刘半农就从报上了解了有关赛金花的事迹,但众说纷纭,蒙在她身上的迷雾一直让人不辨真假,有人把她说成“民族英雄”,有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妓女。刘半农觉得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奇人物,应该趁她活着的调查清楚,揭开事情真相。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鸿逵前御评居仁里的“江西魏寓”亲自采访。风烛残年的赛金花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刘半农会来采访她这样的人,非常激动,决定接受采访,公开讲述自己的生平事迹。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基本拂去了蒙在她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采访名妓赛金花的事件再次引起了轰动,赛金花一时又成了社会热门话题。投桃报李,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刘半农去世后, 《赛金花》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

他的她的故事。

北京大学刘半农(北大教授刘半农和她与)(3)

1910年6月,中学还没有毕业,刘半农就与未婚妻朱惠结婚了。刘半农与朱惠的结合,很有些传奇色彩。清宣统二年(1910年)夏初,刘半农母亲病危,根据当时的习惯,为了冲喜,他和朱惠女士仓促结婚。虽然这并没有挽救回母亲的生命,但朱惠却成为他一生最忠实的伴侣。虽然结合匆忙,但刘半农对这桩婚姻很满意,原因是他们从小是邻居,订婚后他偷偷地去看过她。朱惠面白貌美,刘半农一见倾心,为此在婚前他就很心疼地让丈母娘家给未婚妻放脚。他‬与她相‬知‬相‬爱‬,最后‬为他‬送‬行‬,他‬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旧‬道德‬制度‬的守护‬人‬。

刘半农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逢年过节经常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小庵堂里烧香拜佛,时间一久,就与令阱株拜佛的朱家女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刘半农11岁那年,母亲带他到庵堂里烧香,碰巧朱家女人也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来庵里玩。这次见面让双方有了意外的惊喜。11岁的刘半农相貌端正,聪明灵活,朱家女人看了满心欢喜,便萌生了将长女许配给他为妻的念头。巧的是刘半农的母亲也相中了朱家的长女朱惠。朱惠比刘半农大3岁,14岁的朱惠已经出落成—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刘半农的母亲对朱家长女十分喜欢,回家就把朱家意思与丈夫说了,丈夫极力反对,认为朱家与刘家门不当户不对,便以女方年长儿子3岁为由拒绝了。朱家却认准了这门亲事,诚恳地说,如果嫌老大大了,就把老二许配刘家。话说到这个地步,刘家便答应了这门亲事。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朱家二女儿竟患病去世了,刘家很叹息了一阵子。本来这门亲事算黄了,但朱家又提出把老大许配给刘家,刘半农的父亲被对方的诚意感动了,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那个时代的习俗,男女双方订婚后很少见面。刘半农却不管这个规矩。早在庵堂里他就悄悄地喜欢上了朱家的长女,只是当时碍着旧俗不好表现出来。现在订婚了,就不必顾忌了,一有机会就悄悄地往朱家跑。—次,朱惠在井台上打水,无意中露出长裙下的一双用红布裹着的三寸金莲,看着心上人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他很是心痛。回家后坚决反对未婚妻缠脚,经不住他的软磨硬缠,后来两家达成一个折中的协议,白天朱惠继续缠脚,晚上就悄悄放开。刘半农的体贴深深地打动了少女的心,两人感情也一天天加深。

刘半农到常州府学堂读书后,考虑到家务事多,父母便将朱惠接到家中做了童养媳,,毕业前—年,母亲突然犯病,为了冲喜,家人让两人匆忙结了婚。婚后,朱惠吃苦耐劳,由于过度劳累,先后两次流产,父亲极为不满,为了刘家香火,父亲决定为儿子纳妾。此刻接受新思潮影响的刘半农,对父亲的决定十分反感,为了避免正面冲突,他悄悄地把妻子带到上海。1916,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了,考虑到家乡重男轻女的观念,女儿刘小惠一直女扮男装,直到1920年出国前才恢复了女儿身。

刘与另外一个“她”的故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作怪,在中国传统文字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对女性的第三人称。而在英语里面,有对应的she,甚至还有宾格her。而我们今天使用的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中第三人中的女她,明清的古百话文里面只有一个总称第三人称的字——“伊”。而且这个“伊”所代表的含义特别多,甚至可以代表“你”。为此,1918年,刘特意发明了“她”以用来翻译英文she,因此“她”也就用来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为此,刘半农特别研究了一阵子,认为将女性第三人称写成“她”,这样更有女性特征。这个字对于刘半农来讲,不但符合简化字的标准,而且也极能代表男、女有别的特征。所以,刘半农在1920年进行创作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白话诗,诗中写道: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后来刘还请着名语言学大师,音乐人赵元任为这首诗谱了曲,让人们广为传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在1920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该诗由于音韵和谐,语言流畅,1926年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广为传唱。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受到广泛的赞誉。这是他第一次将女性第三人称写成女字部首的“她”。当时鲁迅先生还对外发表文章时说过此事,他认为:“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创造‘她’字和‘他’字并用。”言下之意,这样的创造很方便,也很能表现字体的性别感。刘半农后来觉得,自己发明的这个“她”字应该推广开来,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在使用时得到方便。于是,他特意写了《她字问题》的文章,对此字进行论证与分析。然后,这篇文章被他寄回国,发表在了《时事新报·学灯》上。可刘半农万万没有想到,文章一发表便带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与谩骂。甚至还有人在《新人》杂志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写作者署名为寒冰,她不但对刘半农进行了谩骂与指责,而且还一骂就是三年时间。其实,寒冰所代表的肯定不只是自己一人之意,在那个女性意识刚刚萌发的时代,寒冰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即女权主义者群体。她的文章中有很多表示刘半农发明的“她”是对男女不平等的认知,认为男人与女人本应该不是平等的,既然男人的第三人称“他”可以用“人”字边旁,那女性为什么就不可以?这对于女性就是赤裸裸的歧视。而这显然是让女权主义者最气愤的,她们觉得既然已经提倡新文化了,女性也剪掉了长发,也开始读书、工作,那就应该与男性平等。如今硬要造出一人“她”字来,明显是不将女性当人看,这是历史的倒退!一直到1932年,这时对刘半农的骂声虽已不那么多了,但“她”字并没有太多的使用。可教育部门却汲取了此事的纷争,认为有必要将这个字进行推广。于是,“她”字就在这一年被纳入了中国汉字以及《新华字典》。1934年,刘半农去世了。但他的发明却慢慢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认可并使用的女性第三人称专用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