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译文 季羡林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大唐西域记原文翻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唐西域记原文翻译(大唐西域记白话版)

大唐西域记原文翻译

大唐西域记

译文 季羡林等

简介

《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的地理史籍,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 年)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 [2]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

《大唐西域记》序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制

玉毫般的阳光,照临夫地,佛法的甘露洒于大千世界,金镜似的月色,扬辉天下,唐朝大治的和风广被于四海。佛法展示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堪称为天下最尊贵的,唐朝的光明普照四方,它是世界上疆域最大的。自佛陀圆寂,如同智慧的太阳沉落,汉明帝遣使访问才使得佛像及其教化归于东土,帝王的大道广为传扬,中国的声教远播在西方。

慈恩道场(寺)的三藏法师,法名玄奘,俗姓陈氏,他的先世是颍川人。自从轩辕黄帝开始有了天文历象,任姒游华阳感生炎帝,初都于陈,这是陈氏得姓的来源;大舜开四万之门宾迎诸侯朝臣,在历山躬耕时已奠定了基础。周武王将帝舜之后分封于陈,与杞、宋合称为三恪,光显于周代,陈平的六出奇计,荣耀于汉朝。陈宠父子的书奏,如朗月以继白日,陈实与诸子访道,而有德星聚会的徴兆。陈氏人才辈出,好象纵壑齐游的巨鳞,乘风比翼的大鹏,历代相传为美德,形成陈氏本支繁茂的望族。法师凭借以往的吉庆而诞生,含着和光,降下德星,根基深厚而壮大茂盛,导源流长而运祚绵延。[他]幼小时候就仪态轩昂,好象初升的朝霞和明月,童年与兄弟相亲,犹如兰桂齐芳。等到长大成人,学业上遍读了古藉。声名振闻于天下,各地的官府争相延聘保举。然而他早已认识了佛法真假,世上事物都是假象,从来就以慈悲为怀,具有智慧。面对[佛教]真理的明镜而引领企望,看到人生有限而叹息不已。故而认为着红袍、系紫缨的富贵荣华真是物质世界的罗网,只有[佛教]一乘之法的宝车及丹枕秘藉,才是出世指迷的桥梁和道路。因此他对于尘世的一切不屑一顾,谈论的都是闲静旷远的道理。他的兄长长捷法师,是佛门中的栋梁。修特如龙、象般的勇猛精进,智慧突出如同当年的鹫鹭子。在朝的与在野的崇敬他的风度学识,中国和外国都仰慕他的声容光彩。兄弟之间友爱情深,和睦相处合于天伦之道。玄奘法师对兄长勤于侍奉,领受教益,一分光阴也不放弃。他的学业光耀堪称首座,在寺院中秀异特出;德性契合于中庸之道,声誉芬芳在兰室。高论大乘的平等法,包涵兰经的九部分类,有气吞云梦之势;击楫玄门的津渡,俯视四韦陀(吠陀),似登泰山而小鲁国。从此遍游僧徒谈论的学林,经历了几载寒暑,功德既成就了,学业也完备了。至于太初远古时代,日月的光芒照耀灵台,杨雄的《太玄经》议论天道,发人神思。于是佛陀说的教法,渐有启示,等待着驾马腾骧云游四方。挥动玉柄尘尾,好似拨开海上雾市而波涛相属。犹如斫轮老手,领会主要意旨,好象宓羲造瑟,深知其中的奥妙。他以如瓶泻水般的多闻,泛轻舟而远游。先在中州轘辕[3]之地挫败了自夸腹藏一切智慧、以铜片护腹的大言不渐之徒,后在成都井络之乡,突然向兄长表白了要泛舟东下、访道问学的意愿。远近的人们都仰慕不已,称赞道:“从前听说过荀氏八龙,(东汉荀淑八子,皆有名望),而今见到了陈门双骥(玄奘与其兄陈素长捷法师)。汝州、颖川之间多出奇士,这话千真万确啊!”

玄奘法师从幼年到成年,一心钻研佛经。佛学名流和前辈长老对于佛法的部派各执一辞,追求着细支末节而忘掉了本体,摭拾了花朵却丢弃了果实。于是便有地论学派南道和北道的异学,是非纠缠不休。在此长期争论,深感茫然若失。他深恐由于传译的乖讹错杂,以致不能明察究竟,于是想要遍读佛典原文,求得印度龙宫的真经。当时适逢国家昌盛之时,他便以无与伦比的毅力,负起锡杖,掀起衣裳,去到遥远的地方。于是他从长安启程,背着灞水而眺望,指向葱岭而迈步。水上和陆上的道路漫长,备尝了艰难险阻。鄙张蓦出使西域所到的地方不远,笑法显法师在外游历的地方有限。他于游踪所到之处,都要详尽地研究当地方言,探索幽深难解的学说,神妙地穷尽佛法的要旨所在。于是滔滔雄辩,英名飞扬于印度,贝叶写的经文,就被带回震旦(中国)。

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以金轮王登极,宝位居尊向来爱好风雅,在皇宫内殿召见[玄奘];眷顾通识之士,在乘舆间移座接谈。亲下手诏,情意殷勤,派遣内侍往来不断。俯允玄奘的请求,抒发睿思执笔为文,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字[4]。当今皇上(唐高宗李治)从前在春宫为太子时,作《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共五百七十九字。启示佛法的要津,表示宣扬的意旨。如果不是由于玄奘的德望辉映在[印度]鸡足山,声誉光大于[印度]鹫峰岭,怎么会使得皇帝缅怀而下颁神明的词藻,来表彰这位当代的秀异之士呢?[玄奘]奉诏翻译梵文佛经,共六百五十七部。遍观了远方的奇异风俗和偏僻之处的特殊风光,土地所宜的物产,人伦的次序,国家正朔的所在,文明教化的传布,着《大唐西域记》,编成十二卷,编录的文义深奥难解,综合考校又详明精审,立言的不朽,都在这里了。

《大唐西域记》序

三藏沙门玄奘奉勅撰

历数历代皇帝的宏治,遍读悠久的帝王着录,庖羲画八卦而雷震,创始了人类纪元,轩辕黄帝垂衣而治,开始了天下的治理。所以分司管理众民,所以划土分封诸侯。到了唐尧的受命天运.光明教化充满四方,虞舜的收纳地图,德惠遍流九州。从此以后,空传下许多记事的简策,远闻前代的贤人,徒然听说到记言的史书,哪里还能象天下有道、无为而治的时代呢!

我大唐建国以天为法,应时而兴掌握纲纪。统一夭下而大治,继承了三皇的德业而光明普照。仁义的德泽滂流,幸福的和风远扬。如同天地一样的覆载,好象风雨一样的调润万物。东夷入贡遣使,西戎臣服听命,创建王业传之后代,拨乱反正,已经跨越了前王,囊括了先代。书同文、车共轨的至治神功,不记载何以赞美大道,不宣明何以显耀盛业。玄奘随着游踪的所到,列举出当地的风土,虽然还没有考证方位,辨别习俗,唐朝的功业显然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所有的生物,都沾被到唐朝慈惠的仁泽,凡是人类,无不颂扬唐朝的功德。玄奘从唐朝天府之地出发。到达五印度,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和远处绝域的邦国都奉承唐的正朔,沐浴唐的文明教化。赞美唐朝武功的业绩,传为人们谈话的资料;称颂唐朝文德的昌盛,都公认是天下第一。详览群书典籍,都不曾读到过,遍观以前的地图和谱牒,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记载。如果不来叙述,何以记载唐朝教化的普及现在根据我的亲身见闻,在这里记述下来。

可是,无穷大的索诃世界旧曰娑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部是错误的。三千大千国土,都是同一佛所教化的范围。现在同一日月所照临的四天下,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众多佛世尊都在这里下降化身,体现生与灭,导引圣人和凡人。苏迷卢山大唐语言是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都是错误的。由四种宝物合成,在大海中,座落在金刚制成的轮子上,是日月照临回转,众位天神遨游住宿的地方。七重金山,七个大海围绕着它。每座金山中间有个大海,海水具有澄净、清泠、甘美、清净、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八种功德。在七重金山以外,就是咸海了。咸海中可以住人的陆地,大概有四大洲。东面的叫毗提诃洲旧日弗婆提,又曰弗于逮,是误的。南方的称瞻部洲旧曰浮提洲,又曰剡浮洲,是误的。西边的谓瞿陀尼洲旧曰瞿耶尼,又曰劬伽尼,是误的。北部的名拘卢洲旧曰郁单越,又日鸠楼,是误的。金轮王就是四天下的统领者,银轮王除了北拘卢洲,统领其余三洲,银轮王除了北拘卢和西瞿陀尼外,统领其余二洲,铁轮王则只统领瞻部洲。所谓轮王,当将要即位时,根据他们的福德的感召,就有大轮宝,自天浮空而来应验,感应有金、银、铜、铁的不同,统领的境地则有四、三、二、一的差异。因为它的预先祥瑞,就以此为王号了。

在瞻部洲的中心有一阿那婆答多池大唐语言是无热恼,旧曰阿耨达池,是讹的。在香山的南面,大雪山的北部,方圆八百里。池边岸上装饰着金、银、琉璃、颇胝(水晶),金沙弥漫,清波皎洁如同明镜。八地菩萨以虔诚志愿之力的缘故,化为龙王;就潜入池中居住。发放清泠水 (八功德水之一),供应瞻部洲,因此,池的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旧曰恒河,又日恒伽,讹。绕池一周,流入东南海中;池的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旧曰辛头河,误,绕池一周,流入西南海中,池的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旧曰博叉河,是讹的。绕池一周,流入西北海中;池的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旧曰私陀河,讹。绕池一周,流人东北海中,或谓它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就是徙多河的支流,成为中国黄河的河源。

当时没有轮王应运而生,瞻部洲有四大主宰(四天子)者。南方象主则炎热潮湿适宜象的繁殖,西方宝主由于滨海而多珍宝, 北方马主寒风劲烈适宜于马的畜牧,东方人主乃谐和欢畅而人口众多。因此, 象主的国家,人们性情躁烈但专心学问,尤其熟习异术,服饰是被披着巾布,露出右臂, 头发就在顶中扎一个髻,其余四面披下,聚族住在村邑,房屋建筑乃为楼阁。宝主的乡土,人们无礼义,重财贿, 穿短装前襟向左,剪发蓄胡须,住在城郭,从事贩卖货物获利。马主的风俗,人们天性扩悍粗暴,残忍好杀戮,住在毳帐穹庐中,鸟居似地游牧。人主的地方,风俗灵巧聪明,仁义明白昭着,装饰有冠带,衣襟向右,车辆服饰均有等级次序, 安于本土不轻易迁移,有专门致力于财货的。三主的习俗,以东方为上,他们的住屋向东开辟门户,黎明就向东方拜揖. 人主的地方,以南面为尊贵。各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和特殊的风尚,以上是其大概。至于君臣上下的礼节,典章制度的仪式,再也没有人主之地的美好了。至于心源清净从而摒弃一切欲望烦恼的训导,出离生死达到不生不灭涅盘境界的教诲,象主之国的这方面的理论学说最为优越。这些都着录于经诰, 闻见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之中。广博地关连今古,详尽地考核见闻, 然而佛教兴于西方, 佛法流传到东国,翻译的声音既有失误,各地的方言又多讹谬,语音错误了于是语义就不对了, 语言谬误了于是道理就乖违了。所以孔子说过:“必也正名乎!”贵在没有错误啊!

人们性情有刚柔的差异和语言发音的不同,这乃是系于风土的气质,也是习俗之所致。至于山川物产的不同,风俗性情的差异,则人主地方的国史已有了详尽的记载。马主地方的习俗,宝主地方的乡土,史诰有详细的记载,可以从略。至于象主的国家,古代没有详细的记载, 有的说土地大多炎热潮湿,有的记载风俗崇尚仁慈,有些载于方志,但都没有详细的说明。难道说由于'道'有行与藏的缘故,因而世上也有推移的气运吗?由此可知,要使他们等待时机以归化,享受到仁泽而来宾服,越过重重险阻而叩玉门关,进贡奇物而献拜于朝廷,实在是难得而言啊。由于这个缘故,我访道远游,在请教求益的空隙,把当地风土记载下来。自黑岭以来,都是胡人的习俗,“戎”人虽然同籍,而族类群分,各自划界封疆自立。大体是土着,建筑城郭,从事农业或蓄牧,习俗看重财物而轻视仁义,嫁娶没有礼制,尊卑没有次序,听从妇人的话,男人的地位低下,死了焚毁尸骸,丧期没有时间,刺破脸面,截断耳朵,剪下头发,撕破衣裳。屠宰成群牲畜,祭祀幽灵,遇到吉事便穿着白色素服,碰到凶事便穿着黑色衣服,相同的风气和类似的习俗,概略地列举出来,不同的政体与特殊的制度,随地另外叙述。印度的风尚习俗,则记述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