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有着“花城”美称这背后有着科技力量的支撑:十年培育出“广州1号”,成就广州花卉新品种;天桥绿化反复尝试,历经近20年打造“广州彩带”;培育出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野牡丹新品种“天骄”“心愿”,打破国外种源垄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初冬广州花城之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冬广州花城之花(花城广州四季花开的秘密)

初冬广州花城之花

广州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有着“花城”美称。这背后有着科技力量的支撑:十年培育出“广州1号”,成就广州花卉新品种;天桥绿化反复尝试,历经近20年打造“广州彩带”;培育出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野牡丹新品种“天骄”“心愿”,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这些创新成果是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全员以智慧和汗水共同孕育出的结晶。近日,该院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一起来听听园科人讲述研究和开发广州林业和园林绿化的故事。

花城广州。

十年磨一剑培育“广州1号”

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随着我国园林建设的高速发展,草花用量越来越大。由于草花品种长期被国外种子公司所垄断购买种子每年都要花费大笔外汇。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国锋深深地体会到新品种的研发对于园林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的花卉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占全球1/3以上),但我们的花卉品种,特别是草花品种基本上依赖进口。这些草花多数为F1代杂交品种,它们是由两个接近纯合的制种亲本杂交而来,基因型高度杂合,种子后代不能保持品种原有的优良特性,因此我们无法自己留种繁殖,就像我们的杂交水稻一样。”刘国锋说 这些制种亲本一般是经过长期不断地自交纯化选育而来,专业上称作自交系,育种公司只要掌握制种亲本就能很好地控制品种和垄断市场。

刘国锋立志要研发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花新品种,摆脱国外垄断。2010年出国访学,为了能学到育种新技术,刘国锋没有选择美国,而是选择了花卉产业最为发达的荷兰,在一个研究矮牵牛的实验室学习了一年,从此埋下了对矮牵牛的情有独钟。回国时,他搜集了一些资源并带了回来,然后就开始了矮牵牛的遗传育种研究。

矮牵牛花。

育种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源收集、评价到种质创新、杂交选育,少则五到八年,多则十年二十年。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刘国锋带领团队,创造了矮牵牛新种质数千份,选育各种自交系100多个,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30多个。“今年我们推出了广东省首个杂交F1草花新品种‘广州1号’矮牵牛,该品种在花色、抗病性、耐湿热等性状上都有很好的表现,比国外的品种更有优势。

“广州1号只是我们的一个开始,后面我们将不断推出广州2号、3号,希望在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能看到100号,让更多更优秀的新品种为花城添彩。”刘国锋说。

天桥勒杜鹃成为风景线

四季都有不同品种

广州天桥艳绝全国,成为了广州标志性的城市特色景观,一年四季,勒杜鹃花开万里,彩带花廊组成了千变万化的漂亮风景线。但为什么广州天桥的景观花卉多是勒杜鹃呢?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悦明揭晓了答案。

广州立交桥、人行天桥众多,但是大多没有绿化,景观较为生硬。刘悦明回忆说,当年广州市园林局组织技术人员去新加坡学习了天桥绿化,开始探索天桥绿化技术。

在桥上种绿化,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首先,桥上环境比较恶劣,比如种植空间小、汽车尾气大,空气质量差,夏日暴晒,温度高等,所以选什么植物品种,非常重要,必须是抗性强、耐高温、耐汗,耐修剪,枝条要下垂。刘悦明团队尝试了簕杜鹃、马缨丹、龙船花等36个品种。经过3年观察,只有勒杜鹃品种表现稍好,于是刘悦明的科研团队初步选定了勒杜鹃作为天桥绿化品种,继续筛选,继续往种植土方向研究。

经过反复的试验、实践,刘悦明和团队利用绿化废弃物,研发配制出了天桥梁绿化的专用基质,自从用上了这个专用基质之后,勒杜鹃生长旺盛,枝繁叶茂。“下雨天勒杜鹃很少掉叶子了,开花的时候,花也多了,满桥都是花。”刘悦明说。

2013年之前,广州天桥上品种基本上95%以上紫花,只有少量水红勒杜鹃品种。紫花勒杜鹃每年只开一次花,花量不多,水红下雨天容易掉叶子,刘悦明认为,还得在品种上下功夫。

广州市东风中路人行天桥上的勒杜鹃花盛开。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于是,刘悦明团队他们建立簕杜鹃资源圃,收集勒杜鹃品种,从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及珠江三角洲等等收集勒杜鹃品种,现在已有400个品种,收集回来的品种经观察、试验,筛选出适合在桥梁绿化种植的一些品种,慢慢地,我们有玫瑰红、金心双色、银边紫花等15种不同花色的簕杜鹃新品种上桥了。如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收集的勒杜鹃品种可算全国最多,被国家林草局授予“簕杜鹃木棉国家种质资源库”。

如今的广州天桥,不同季节都有不同品种的勒杜鹃开花,基本上达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成为广州市独特的名片,每年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学习。

野牡丹二十年前“养在深闺无人知”

“进城”过程历尽艰辛

“提起野牡丹,很多人都误以为是国色天香、名动京城的世界名花牡丹。不过,野牡丹虽有‘牡丹’二字,但与牡丹属于不同家族,产地样貌特性样样不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代色平介绍,野牡丹种类多,全世界有4000多种,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也是岭南本土特色花卉,如今它在装点城市绿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园林里的新宠。但在20年前,野牡丹却是“养在深闺无人知”。

2002年,代色平毕业后来到广州,在白云山上初次邂逅了“野牡丹”。一抹粉红色的美得娇艳欲滴,野牡丹的形象就深深烙入她的心底。工作后,代色平负责开展的第一个课题就是野牡丹。她跑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多次深入鹅凰嶂、大雾岭等核心区。山路崎岖,毒蛇出没,夏日炎炎,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开发研究,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从野外深山引回了30多种野牡丹,从国外引进了10多种种类,建立了国内首个野牡丹种质资源圃,为野牡丹的育种打下资源基础。首批筛选的14种野牡丹推广应用到广州城市绿化中,到如今,野牡丹、毛菍、巴西野牡丹、角茎野牡丹等品种已广为人知。

2008年,代色平踏上了新品种的创新研究之路,在代色平团队研究下,14个杂交组合、5000多株杂交后代在阳光照耀下焕发勃勃生机。其中,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野牡丹新品种“天骄”“心愿”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审定,实现了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新品种培育零的突破。如今,野牡丹已广为人知,成为园林绿化新宠儿。

目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国内首个野牡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获得国内首个野牡丹新品种,开创了国内野牡丹育种史。到如今,野牡丹已广为人知,“天骄”“超群”也已成为园林绿化的新秀,带动了花卉生产企业的发展,并推广到云贵川等地。

以医者之心守护植

植物医生也要“望闻问切”

“人在身体不舒服时会主动求医,但是树不会说话,这些沉默的‘病人’会把自己的病痛‘写’在自己的根茎花果叶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毕可可表示,虽然植物保护一直都是农学类专业,但他觉得自己更像一名“医生”。给植物治病时候,必须看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研究得更彻底,才能对症治疗。

做好一名“植物医生”,除了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书籍等不断提升自己植物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对昆虫、真菌、细菌等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经验积累的越多,‘望闻问切’的技术就会越高,误判的几率就越少,树木就会多一分生存的机会。”这些年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将树木安全性评估、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等新技术已推广至全国8个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等26个城市。救治的大树古树不计其数,其中最老的一棵已有4000岁。

“植物医生”对古树进行“诊断”。

说到病虫害防治,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农药。但大量使用农药会给环境生态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开发绿色、环保的新型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就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研发员霍立志介绍,园科院2018年确定生物防治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是“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

不过,生物防治技术原来主要是应用在农业上,而在广州园林植保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国内可参考的案例也非常有限,为此他们作出了很大努力。“当时,没有天敌繁育室,我们就以实验室改造;没有天敌种群和扩繁技术,我们就去引进和学习;引进的天敌在广州水土不服,我们就开发本土的天敌。”霍立志说。

历时4年,目前广州已调查收集到本地的天敌昆虫100多种,引进和收集到优质天敌种质资源15种,建立了天敌种质资源库,创新了人工饲料、产卵基质等天敌扩繁关键技术5项,开发出天敌产品10种,部分种类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在广州儿童公园、珠江公园等多个公共绿地进行了示范应用,配合其他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防控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筑牢了我们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