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海峡中段,有一个岛陆面积6.4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55 公里的岛屿,叫大钦岛。它是原内长山要塞区所辖大钦守备区机关和直属分队驻地。

伟力859当年随在此任职的父亲,生活了9 年,是他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家国华章节选作者刊登于品知生活的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

1960年奉命由海军改陆军,1961年 2 月整编到位的大钦守备区,前身部队是海军长山要塞区驻守长山列岛北5 岛的 1—4 团。

再往前追溯,这4个海防团是由1954年10月奉调进岛的 26军78 师,与先期驻岛海军长山水警区等部队合编而成。当年,78师与砣矶、大钦、小钦、南北隍城等北5岛驻军合编的部队,分别是232团、234团、炮兵 团(炮兵358团)的全部或一部。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

部队整编为原内长山要塞区大钦守备区时,驻守北隍城的1团整编为守备25团,驻守南隍城的 2 团整编为守备 26团,驻守砣矶岛的4团整编为守备 27团。驻守大钦岛的3团,则整编成两个直属营和若干直属连队。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3)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4)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5)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6)

整编后的大钦守备区,所辖北隍城守备25 团第一任团长是王希升,政委侯启荣;南隍城守备 26 团第一任团长是张希春,政委张科;砣矶岛守备27团第一任团长是张德胜,政委邹本堂。他们大都来自26军78师。张希春是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张德胜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7)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8)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9)

大钦守备区各守备团领导班子几经调整,但老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得以很好保持。到 1985 年部队整编前,守备区各守备团领导班子,已全部实现年轻化。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0)

原大钦守备区 25 年的历史,是一部海防官兵守岛建岛艰苦奋斗的历史。那时部队工作重心,仍延续原海军长山要塞区的任务,以开凿坚固坑道工事为重点,同时积极建设各种露天阵地、道路、码头和营房。

原大钦守备区防区各个岛屿,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那时守备区连以上干部很多打过仗,不少人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精神和作风十足。他们面对海岛恶劣的环境和艰巨的施工任务,身先士卒,危险时刻总是冲在前头。部队积极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国防施工始终保持旺盛势头。

很多当年的官兵回忆过往,以及老守备区子女听父辈述说当年,都感慨不已。特别是坑道施工,时常会遇到塌方和排哑炮,风险极大。从守备区基层一路成长起来,后任总后勤部政委的张文台就是在坑道施工塌方时,被他的战友、我在原守备 26 团政治处工作时的宣传股长张廷水从塌方乱石中抢救出来的。

当时工程机械十分缺乏,施工几乎全靠铁锨、镐头、钢钎、炸药,以及靠人搬肩扛。父辈们硬是凭着这种手工作业, 凿开岩石、填平沟豁,续建或完善了海军时期即已开工建设的各种守备工事、营房、道路、水井和码头。

我所在的高炮8 连负责修建团机关两座办公用房和连队营房的护坡,艰苦程度远比坑道作业低得多。但是,从山上起石运石,很多人磨破了手指和肩膀,房顶整体水泥浇注时,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一些战士累得站着就能打瞌睡。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1)

有奋斗,就会有流血牺牲。 据有关资料,1953年至1986年,原内长山要塞区区部队在国防施工中共伤亡官兵 1870人,其中牺牲 48 人。伤亡官兵中,不少就是大钦守备区官兵。砣矶岛团 27 岁因坑道施工患矽肺病去世的排长杨少梅,临终前向组织提出唯一要求:葬在海岛。

正是一批批守岛建岛官兵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了守备区各岛屿完备的守备环境,筑牢了祖国的海防线。

在紧张的国防施工同时,军事训练也在有序进行。战术演练场、火炮阵地和射击靶场等,到处可见训练中的官兵,枪炮声不绝于耳。特别是 1964 年全军掀起军事大比武热潮后,大钦守备区各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比武,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军事氛围极为浓厚。

守备区各级主要和分管领导干部,大都下到各训练场地,深入基层连队甚至班排传帮带。我印象最深的是,时任守备区司令员姚希桐在大雪纷飞的严冬,下到训练场亲自示范刺杀动作,并大声喝令官兵“给我一次完成一百刺”。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2)

砣矶岛原守备 27 团时任团长张德胜,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次战斗中,曾一把刺刀拼死8个日本鬼子。在训练场上,他手把手地教官兵们拼刺刀。受他言传身教的影响,砣矶岛团官兵刺杀训练热情很高。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3)

各种口径的火炮,是守备区部队御敌歼敌的主要装备,也是训练重点。威武的炮群面向大海高昂着炮口,场景十分壮观。火炮实弹射击时,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4)

严格训练使守备区各部队都涌现出一批训练标兵和高手,百发百中的优秀射手比比皆是, 手榴弹一投就 70 米左右的大有人在。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5)

海岛民兵训练高手迭出。当年最有名的是北隍城岛上的神枪女民兵刘延凤。1961年,毛主席在看完 “全国民兵工作报告” 及刘延凤在海岛持枪巡逻的照片后, 诗兴涌动,欣然泼墨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后来经过层层选拔,刘延凤参加了 1964年 在北京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汇报表演。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还赠送刘延凤一支制式半自动步枪。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6)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7)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钦守备区各驻防岛屿生活条件已基本完善,有了完备的营房和水电设施,以及畅通的道路和功能齐全的码头。但因远离大陆,受风浪影响,每年仍有大约半年时间不通航。书信报纸常需十天半月才能收到,肉类特别是果蔬缺乏甚至断顿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为弥补副食不足,驻岛部队认真抓了养猪和蔬菜种植等,有条件的还开展了近海鱼类捕捞。在鲐鲅鱼捕捞季,团里生产队时常把打到的鱼分到各连,那种大锅炖鱼、大碗吃鱼的感觉真好。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8)

因交通不便,守备区各驻防岛屿大部分战士,是入伍进岛,退伍出岛,几年时间就没离开过海岛一步。那时还没有电视,不定期的电影,经常的连内外篮球比赛,不同层面的业余文艺演出和歌咏活动等,成了官兵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除了施工和训练,以及这些不多的文体活动,官兵们的剩余时间,多是只能遥望大海、蓝天和星空。

海岛官兵的这种艰辛,来自于海岛生活的闭塞和平凡,也在于其守岛建岛的漫长,而支撑他们爱岛和坚守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岛是我的家,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这首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诗句,真切表达出了一批批海防官兵的心声和胸怀。

特别是大钦守备区老一代官兵,不少人不但自己以岛为家,还献了终身献子孙,几代人扎根海岛,把生命和力量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大钦守备区政治部副主任邢桂増一家四代守海岛,邢老随 78 师进岛后,先后在南隍城和大钦岛累计服役了40年。女儿邢艳云、外孙女任红也都在岛上当兵干军医到退休。2016 年,邢老的曾外孙、任红的儿子许桓铭,军校毕业后又申请来到大钦岛, 成为第 4 代守岛人。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19)

邢桂增的儿子在一次国防施工排险时被炸伤致残,一只眼失明,一只手残废。邢桂増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并说军人的儿子就该先上。看到儿子伤已恢复,便对他说,为了救你国家已花了很多钱,身体伤残不能给部队添麻烦,转业吧。儿子二话不说就转业到了地方。

兰文华抗美援朝回国后随 78 师进大钦岛,成为第一代守岛人,儿子兰东生出生在大钦东村,后又在其父落户的龙口当兵来到这里。孙子兰天大学毕业后,放弃到大城市当兵的机会,也来到大钦,被传为佳话。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0)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1)

与守备区守岛官兵同样承受着海岛艰苦生活的,还有他们的家属。这些军嫂们在大陆很多都有安逸的生活,不少还有稳定的工作。有的还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的老兵, 1955 年才随着军队精简整编脱下军装。可这一批批随军进岛的军嫂因岛上工作岗位极少,几乎都失去了工作或各种待遇,成了整天只能围着子女和锅台转的随军家属。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2)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3)

我母亲是上海解放后在当地入伍,后随9兵团26军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复员成为随军家属的。我家搬到大钦岛后,她才因文化程度高一点,被当地银行聘为储蓄代办员。下面是我母亲(左一)与同是原守备区首长家属,并同在军人服务社工作的两个阿姨,发小侯东平和周红的妈妈(左二、三)的合影。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4)

子女跟随父母在海岛,影响最大的是环境闭塞和教育等资源匮乏。当时大钦岛没有初中,只有小学。时任大钦守备区司令员李中元的女儿李春雷曾说,她只能和姐姐,以及两个哥哥上一个年级在一个班。发小侯东平曾调侃,跟着父母从南隍到大钦,像进了城市;后来到了南长山,像进了大城市。我是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见到和坐上火车。

我在南隍城当兵时,时任副团长刘兆贵小女儿刘静,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父母爱情》和同名热播电视连续剧,真实记录了海岛官兵,特别是他们的妻子儿女的生活状况。其故事很多就是我们父母和一帮发小的真实经历,所以我总是看不厌。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5)

关于边海防官兵的介绍(大钦守备区纪事)(26)

我们父辈这一代人,为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甘愿牺牲自己和家人。他们这种默默的坚守与付出,正是一批批海防官兵 “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老海岛”精神的真实体现。

今日头条号家国华章创办者毕华明 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编辑记者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