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般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主要指人类的精神财富。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他等值于广义的文化概念。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与文化偏重于人类的精神成分不同,文明更加偏重于人类的物质成分,文明是人类精神的外化表现。

一、从词源学上看文化与文明

在拉丁文中,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文 Colere,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与对植物的栽培,泛指超乎单纯的自然状态之上的人的能力的培养及训练;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原意是指公民的,国家的,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用于表明人、社会与国家的进步状态与先进程度,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通常认为,文化表达的是人类对事物的培养与与化育;文明表达的是文化的彰显与外化。

在中国语境里,“文”的本义,较早出现在《易·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因此,“文”,就是“错画”即花纹。“文”的若干引申义包括:其一为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为人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实”相对;其三是进一步引申出的美德、善行之义。

文化与文明的相互关系(两个既相互纠缠又相互区别的概念)(1)

“化”的本义,在甲骨文中为人手中拿一把匕首,意味着人用力量去改变,引申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等等。这些都是变化、造化、变易的意思。

“文化”二字较早在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连用:“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文化”,与“自然”、“质朴”、“野蛮”相对。汉语中“文化”的本义表示对人后天性情陶冶,品德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更多泛指人的精神领域。

“文明”一词在中国语境里,其含义基本与“文化”相同。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注释:“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这儿的“文明”除了具有文采斐然之义,还有与“质朴”、“野蛮”一词相对应的意思,后引申为文治教化,文德辉耀。

“文化”与“文明”词汇的广泛流行运用,中国是在清代中晚期西学东渐后才逐步多起来的,而且用意与早先的含义变化较大,多为二词本意的引申意义。西方则是近代以来开始流行文化与文明词汇的运用。近代西方大航海以来殖民地的开拓与演进,带来了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与碰撞,特别是考古与人类学的传播与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许多学者对文化与文明的研究,产生了伏尔泰、恩格斯、布罗代尔、亨廷顿、雅斯贝尔斯、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内等一大批兼治或专治文化史与文明史专家。他们对文明史与文化史的研究,极大地开阔了我们对过去世界历史的认知,启发了我们对人类各国、各地不同文化与文明的思考。但同时,他们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研究也并没有清楚区分二者的界限与边界,使得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相互纠缠,更加的扑所迷离。

文化与文明的相互关系(两个既相互纠缠又相互区别的概念)(2)

二、从不同维度看文化与文明

(一)从历史发生维度看文化与文明

从历史发生维度看,文化存在的历史要比文明早得多。人类在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当人类开始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人类就开始创造自身的文化;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属于文化的较高阶段。语言的形成、火的使用与弓箭的发明,是原始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人类文化的表现;而对动物的驯养与繁殖、植物的栽培与化育、制陶技术的掌握,尤其是文字的出现、铁的冶炼与城市的出现,则是原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此之前,我们只能指称人类社会有原始文化,之后既可以指称人类社会有人类文明,也可指称人类社会有人类文化。

(二)从内容上不同看文化与文明

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文化范围要比文明广泛,文化包括了文明,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文化常指观念,文明常指受文化支配下所产生的实践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果,而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三)从承载载体不同看文化与文明

文化的承载载体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文明的承载载体是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民族或多个国家,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性,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中国,并不只有一个儒教文明,还包括伊斯兰文明、道教文明与佛教文明等等。

此外,文明的形成与国家密切相关,一般说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文化与文明的相互关系(两个既相互纠缠又相互区别的概念)(3)

(四)从特定的语境看文化与文明

表明人的素养与人的行为性质时用文明不用文化。如文明行为与野蛮行为,不用文化行为与野蛮行为。

表明“文字出现、铁的冶炼与城市出现”之前的社会为原始文化而不用原始文明,例如,我们常指称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而不用大汶口文明与红山文明;而殷商遗址出土有已经公认的文字,所以称之为殷商文明遗址不称之为殷商文化遗址。

(五)从词语色彩看文化与文明

一般来说,文化一词是中性词语,文化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元素,他们均属于文化范畴。文明一词有褒义色彩,用于指称文化的进步状态与先进程度,与野蛮相对应。我们可以说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是没有文化的人,但不能说这种人是不文明的人,因为没有读过书的人的行为举止有可能很有修养;相反,一个有文化的的人也许其行为举止是不文明的。

三、从人们日常生活中二者的固定表达看文化与文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文化与文明不同的相对固定表达,二者不能相互替换。

(一)只能用“文明”一词的场合

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一点也不文明。

(二)只能用“文化”一词的场合

老王没有文化,他没有读过什么书。

三线城市居住条件很好,但就是文化生活不发达。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很有文化内涵。

文化与文明的相互关系(两个既相互纠缠又相互区别的概念)(4)

综述如下,文化与文明相同与根本区别为:

——在表达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意义上,二者都是等值的,可以互用与表达,如物质文化(文明)、精神文化(文明)、制度文化(文明)。

——文化是文明的源头与文明存在的前提,文明是文化发展而成的高级与精华部分。

——文化主要表现为人类的精神成果,如文学艺术作品;文明则是人类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外化与物化,更偏重于物质部分,如工业产品,建筑物以及经过加工的钻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