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碧玉14岁900分考上清华大学(何碧玉14岁凭750分考上清华)(1)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发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鲁迅

天才的诞生总是石破天惊,所谓天才,不过是达成理想的追梦者。由于心中向往着美好,在合适的年纪追随彩色的理想,最终才以让人惊艳的姿态展现于世人眼中。何碧玉便是这样一位人物。

家是最好的发源地

1985年何碧玉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庭虽普通却给予了她和睦的氛围

家庭是人生的起源,也是塑造一个人最重要的地方。幸运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治愈童年。何碧玉就拥有一个温暖的童年。她的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使何碧玉的天才之路走的顺畅了许多。

何碧玉14岁900分考上清华大学(何碧玉14岁凭750分考上清华)(2)

父母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分不开,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一部分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谓天才,若没有家庭的扶持,也会变成偏执的天才。

何碧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家庭的天才。她的父母注重家庭教育,帮助培养她的兴趣,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何碧玉的母亲说,"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远比教她普通学本书容易,但关键是,做父母的能不能坚持下去。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终生做事有条理、有恒心。"

家是第一个课堂,何碧玉在这个环境里打下了基础。在第二个课堂——学校里,她也同样稳步上升。

据何碧玉的老师回忆,她性格温和,笑起来很恬静,看起来与其他人并无两样。只是在学习上,展现出她与众不同的一面。她好奇心强,总能提出她的疑问和思考。

何碧玉14岁900分考上清华大学(何碧玉14岁凭750分考上清华)(3)

左拉告诉世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好奇心是使人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保持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热情,是天才的重要特征之一。

保持好奇心只是她的特征之一,她善于归纳的能力也同样被世人津津乐道。何碧玉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她明白如何分配时间,做出计划。学习对于她而言并不痛苦。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时,便胜过一切的诗。

天才的土壤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的存在必然同其他人类有着联系。同样,没有一个天才可以凭空出现,天才的出现必定意味着养育她的土壤足够肥沃。

何碧玉初中知识,高中知识,只在短短四年便学成,年仅10岁的她,考进了河南省有名的教育实验班,与其他"神童"一起跳跃式学习。这也为她后来的状元经历埋下伏笔。

何碧玉14岁900分考上清华大学(何碧玉14岁凭750分考上清华)(4)

天才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表面轻松的成功者,往往需要走旁人少走的路。用最科学的方法,发挥出最大的才能。这是何碧玉的幸运,也是教育的土壤所带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她不止成绩优异,还兴趣广泛。喜欢音乐,还喜欢戏曲。尽力拓展人生的宽度,见识更好的世界。更多的兴趣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她是新时代的天才,抛弃了部分传统思想上的禁锢,何碧玉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向着高考进发。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教育事业便稳步上升,很快将正统的考试教育拉上正轨。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教育大国。孔夫子创办私学,唐朝科举成型,近代高考选拔。

古时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可见教育的含义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存在了数千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一位以读书出名的天才便可以理解。

何碧玉14岁900分考上清华大学(何碧玉14岁凭750分考上清华)(5)

2000年14岁的何碧玉,正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却取得了750的高分,成为了河南高考理科"状元",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毕业后,她选择出国继续进修,创造了河南省的神话。

2004年,何碧玉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求学,最终取得博士学位。并且在博士毕业后一年,进入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后来选择了定居美国。

留在远方的人

2009年,记者问起已成为博士的她何时回国时,她却委婉拒绝:国外科研环境较好,目前对于归国还未做出计划。这是她的选择,从年轻时的学习计划,到如今的人生规划,她还坚持走在路上。世间有一财富,它不常被看到,但它似耀眼的剑刺破迷茫的天,又像水流冲破险阻,它便是自我坚持

天才的一生便是这样让人瞠目结舌,拥有着旁人绝不能想象的顺利经历。只是这样的顺利背后,也需要用汗水铺垫。何碧玉从小时起,就在为她之后的路做出准备。从实验班学习超出自己年龄的知识开始,她就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何碧玉14岁900分考上清华大学(何碧玉14岁凭750分考上清华)(6)

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很多,也许兜兜转转,才找寻到适宜的那份职业。何碧玉很幸运,一开始便已找到她的理想职业。做科研者,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更容易找到职业的意义。

科研改变了这个世界,未来也将持续改变世界,造福人类。她并未选择回国,而是留在她的居住地,继续进行研究。这是她的选择,应当尊重。

她是愿意留在远方的人,选择了远方,难免风雨兼程。像是一句话,"即使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文/ 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