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位浦东教师踏上了教育援藏之路。从浦江之东,到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浦东教育“攀登者”不畏艰辛,组团耕耘,播种桃李,勇攀高峰。他们扎根日喀则,用行动诠释“讲台立于国门、责任高于珠峰”的信念,既做当地教师的“专业师父”,也做藏族孩子的“上海阿爸”,将先进教育理念、浦东教育智慧和师者仁心大爱带到藏地学校,助力日喀则渐渐隆起教育“高峰”。如今,这7位教师已圆满完成三年支教任务回到浦东,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支教故事。


01


“英雄城”里创第一

“浦江”教育一家亲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是历史悠久的“英雄城”,也是浦东对口援建的藏区。3年前的7月16日,上海市香山中学副校长李擎昊作为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第一次踏上这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一向身体健康的他,血压一下飙到了180。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经历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历练,这位“连去西藏旅游没想过”的浦东教师,不仅拥有了和当地藏族群众一般黝黑的肤色,更与“故乡之上”的西藏结下深深的情缘。


李擎昊在江孜县担任教育局副局长,兼江孜闵行中学校长。江孜闵行中学是第一批至第九批上海援藏干部持续援建的初中学校,近年来已获得了长足发展。全校1500多名学生均为住宿生,137位老师几乎清一色都是当地教师。一个人如何带动一所学校的发展?李擎昊依托浦东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引入先进教育理念为突破口,在江孜教育领域创下了一个个“第一”,让教育援藏不再仅仅聚焦提升学科成绩,而是更全面地关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西藏孩子身体素质好、又能歌善舞,校园能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李擎昊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出了18个学生社团:体育类有足球、篮球社团,文艺类有唱歌、跳舞社团,还有小记者社团、书法社团、科创社团……每个社团都由教研组申报、在学生打分后方进入社团名单,供全校学生选择。“起初有老师提出困惑,面临中考的学生唱歌打球能提升成绩吗?”李擎昊笑言,一年后学生用出色的升学成绩给出了答案,越来越多的当地教师也乐意带社团,和孩子们一起“玩中学”。


每个新教师都有师父吗(是当地教师的专业师父)(1)


过去三年,江孜闵行中学的校园里每年都有新事物诞生。江孜县第一个现代化德育室建起来了,每个年级都有学生讲解员,讲述母校在各界关心中发展的故事,“看得见”的感恩教育深入人心。师生多功能中心建起来了,这里有江孜学校里的第一个“高原心灵氧吧”,沙盘、访谈室、宣泄室一应俱全,专业心理老师为师生提供咨询,专人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月开展心理主题教育。


高标准运动场建起来了,李擎昊邀请好友、足球名将孙吉三上高原带孩子们踢球,学校的足球特色越来越鲜明。日喀则市第一个综合性科创实验室建起来了,依托浦东科创教育的经验,开出了STEM课程和无人机、机器人社团,藏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拿下了日喀则市机器人竞赛一等奖。C-STEAM课程还走进了江孜的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来自上海的专家亲自培训当地老师,进而辐射更多学生,将科创的种子从小播撒进藏地儿童的心中。


而在江孜第二小学,李擎昊还牵头建设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专用教室——动漫语文教室。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元宵节的汤圆有什么来历、汉字的演变故事……孩子们借助IPAD,更快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华文化。


“沪藏”相隔千万里,“浦江”教育一家亲。李擎昊在江孜能够实现的一个个零的突破,其背后是浦东教育对江孜全力以赴的支援。“3年来虽有疫情,但浦东教育支援从没有断过。”李擎昊说,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5个批次40多位浦东教育专家先后来到江孜,培训当地教师5000多人次。香山中学、陆行中学南校、金杨中学、进才实验中学、竹园小学、园西小学、惠南小学、东方锦绣幼儿园等浦东学校也主动和江孜闵行中学牵手,师生和家长以捐款、捐书、写信等方式关爱藏地学生,让独自身在高原的李擎昊时时感到温暖。


援藏三年,李擎昊能够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三年前入藏时儿子还没上初一;上月我回来,他已考完了中考,比我都高了。”李擎昊说,在浦东公安分局工作的妻子特别支持和理解他,一人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如今,这个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在沪上团圆,他也将回到浦东教育的岗位上,续写浦东和江孜的教育情缘。


02

示范一个地区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2019年,时任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专职督学的张必胜迈入不惑之年,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报名参加“组团式”教育援藏。那年夏天,他被任命为上海市新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长,和5名志同道合的浦东一线优秀教师走进了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开启为期三年的高原支教生涯。


每个新教师都有师父吗(是当地教师的专业师父)(2)


在这支清一色的男教师团队中,多位教师有着援藏和援疆丰富经验:来自上海市江镇中学的李毅书老师教龄达38年,是上海援藏教师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此次援藏前,他刚结束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来自上海市上南中学南校的阴长青老师也曾援疆一年半、援藏一年。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到祖国边疆支教?曾援疆一年半的张斌如老师坦言,希望自己成为“塔克拉玛干的一滴水,雪域高原的一株草”,用个人小小的努力,让边疆的孩子们也能拥有更好的教育。


每个新教师都有师父吗(是当地教师的专业师父)(3)


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实验楼、信息技术楼,标准化的塑胶运动场、室内体育馆……走进藏地校园,浦东援藏教师团队一眼就能看到上海教育界持续18年对这所学校不断援建的成果。作为当地唯一一所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制学校,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享有良好社会声誉。在这样的高起点上,“我们能为雪域高原的教育留下些什么?”这是担任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的张必胜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


每个新教师都有师父吗(是当地教师的专业师父)(4)


“从追求教学成绩到追求育人质量”,浦东援藏教师团队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工作队援藏教师一起,在原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发88本校本资源,新开设52门社团活动课程,形成“学科课程+兴趣课程+创新课程”三维课程体系,致力于基础课程的校本化,拓展性课程的多元化和创新课程的研究化。上海市康城学校体育教师乔华的足球和军棋社团、浦东新区杨园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吴仁的篮球和象棋社团……浦东老师人人有专长,他们开设的学生社团,拓展了藏地学生的文化视野。


“太湖美啊太湖美……”在阴长青老师的地理课上,学生总是被他激情嘹亮的歌声所吸引。在他看来,藏区孩子多一点地理知识,他们的心胸将更加开阔,他们与高原外部的对话能更顺利,这将有利于藏区一代人的成长。


把自己的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把对口学校支援好,浦东教师并不满足于此。6位教师有共同的愿景,就是要把浦东经验、浦东模式等带到西藏,不仅要建好一所学校,还要示范一个地市、留下一支队伍。


每个新教师都有师父吗(是当地教师的专业师父)(5)


聚焦当地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浦东教师不仅送教下乡、送研下乡,多次组织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通过远程教研方式带动学科团队主题研究,还当起了一批藏族教师的“专业师父”:张斌如老师三年带教了近10位藏族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李毅书老师带教的年轻教师益西措姆,已成长为学校里最具活力、掌握教育教学先进理论和方法的教师……浦东教师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辐射培养了一批当地骨干教师,从“输血”到“造血”,助力西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近三年该校教学成绩屡创新高,学校教学质量取得重大突破,中考、高考成绩持续保持自治区前列。


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2453名学生中,有90位来自日喀则市福利院,他们白天来校学习,晚上则回福利院住宿生活。对这些失去了父母亲人的藏族孩子来说,亲情和关爱尤其珍贵。浦东6位援藏教师每年为福利院捐赠学习用品和玩具,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有教师自发“领养”藏族孤儿。张必胜成了一对藏族姐弟的“上海阿爸”,他常用周末带着他们到市区公园游玩、谈心交流,给予他们父亲般的关爱。“沪藏一家亲,和这些孩子的相处让我很快乐!”张斌如为“领养”的两位藏族女学生解决了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他却谦虚地说,其实自己获得了更多。


每个新教师都有师父吗(是当地教师的专业师父)(6)


三年援藏,浦东教师并肩携手、组团奉献,从不计较个人的辛劳付出。他们带着一颗真心赴藏支教,收获了“日喀则市优秀教育援藏干部人才”“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沉甸甸的荣誉。获评“日喀则市名校长”的张必胜,还将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希望用于学校发展高质量教育。


情注高原待花开。今年8月,又有8名浦东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接过了教育援藏的接力棒,远赴万里之外的日喀则,在珠峰脚下接续“攀登”,浇灌雪域“共富”之花。他们分别是——

黎春(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

张煜(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

于广瀛(浦东新区进才中学南校)

王斌(浦东新区工读学校)

王剑平(上海市上南中学南校)

潘连军(浦东新区周浦第三小学)

董国良(浦东新区惠南小学)

王其冰(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送上深深的祝福!

来源:浦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