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角度看,梵高以其高超的技艺和超强的表现力最终赢得世界信任;当我们把视角放大,梵高和高更、塞尚一起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框架,启迪了现代艺术;当我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当时的欧洲社会正面临社会转型,梵高恰恰站在社会转型的十字路程口,当传统艺术拘泥于表现形式、画作主题、旧贵族时,他以面向整个社会为目标群体,把生活中看到的一切事物带入绘画主题,不再以教授的技巧做出完美作品,而满足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冲击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情感。艺术的欣赏标准从理性主义转向以观赏者为中心的情感表现主义,更在于他站在传统艺术跨向现代艺术的大门。

油画中的梵高是什么样的(梵高何以成为油画史上扛鼎之人)(1)

1、社会结构的变迁。梵高生于1853年,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欧各国加速学习英国工业革命成果。1880年西欧各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新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业产量翻番,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新兴的有产阶级团体快速崛起。艺术家们保持着被豢养的传统,不满足于按有产阶级的要求绘画,要保持艺术家的品格,想要教育他们学会欣赏古典主义作品,艺术家和有产阶级缺少互信,缺乏教养的暴富的 “野蛮人”呼唤自己的艺术作品诉求。

2、艺术家的突围。18世纪的艺术思想被笼罩在理性主义思潮之下,艺术家绘画目的是把美的艺术品留给需要和欣赏它们的人,艺术家是美的定义者,热衷于将画作绘成理想中的真实的样子,而不是直接看到的事物的样子;绘画的题材集中于神话和历史故事人物、肖像,时间指向过去,狭窄程度超乎现代人的想象。新兴画家将瞬间看到事物的印象画出来,把从学院学到的技艺和知识被放置一旁,生活中的建筑、劳动着的人民、自然事物本身开始进入到绘画作品里。领略印象派绘画就必须后退几步,感受神秘的色块在一瞬间跳动起来的奇迹,把画家的实际感受同步给观众,就是印象主义者的真正目标。

油画中的梵高是什么样的(梵高何以成为油画史上扛鼎之人)(2)

3、外行的创新突破——梵高的成长之路。梵高27岁才开始学习专业绘画,37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画家生涯尚不满10年;他的成名作都是最后3年完成,生命最后三年是他艺术的成熟期,期还夹杂有病危和绝望的时期,多次出入精神病院。梵高有着伟大的使命——他想让他的画具有直白而强烈的冲击效果,他渴望创造一种纯粹的艺术,不仅要吸引富有的鉴赏家,还要能给予所有的人快乐和安慰。梵高的作品能传达他的激昂的情绪,他喜欢画一些能表现这一特点的物体和场景,因此作为画家中的第一人,发现了断株残茬,灌木树篱和庄稼地之美,发现了多节的橄榄树枝和深色的火焰般的丝柏的形状之美。他狂热的情感引发创作冲动,不但画光芒四射的太阳,而且还画简陋、平静、家常所见的东西,狭小的房间也进入画作。

梵高不再关心表现手法,他只想用自己的画笔影响别人,用色彩和形状描述感官感受,表达积极的生命的情感。为了充分表达出情感的心理效果,他并不是原样摹画观察到的事物外形,而是将心理感受投射到画作中,自然本身已经不再重要,欣赏画作的人的感受才是最要关心的。

油画中的梵高是什么样的(梵高何以成为油画史上扛鼎之人)(3)

4、弟弟和世界声誉。提奥是梵高的弟弟,也是一个新派的画商,是梵高一贯的最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者,虽然是基于兄弟情感而不是基于梵高的绘画天才,梵高家里只有弟弟愿资助他,每月支付150法郎,而普通人家一个月花费为100法郎。他介绍梵高和印象派结识,用他的薪水资助梵高的绘画事业,当梵高暴跌多变的行为举止使所有人疏远他的时候,只有提奥深深相信他的才华,继续支持他的事业,也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当提奥的画行遭遇危机,梵高担心他的生活失去经济来源,情感上又深受打击,心理陷入绝望之中,开枪打中自己,在两天后死在提奥怀里。梵高的死使提奥陷入长久的悲伤之中,也在5个月后离去,其时年仅33岁。

梵高在世最后一年已经逐渐受印象派画家和画商认可,生前仅卖出过一幅画作《红色葡萄园》,价值400法郎,他的画作广为接受则在他死去二十多年后。

梵高开启了基于打动观赏者视觉感官、情绪、情感的表现主义,塞尚开启了立体主义,高更开启了野蛮主义,三人合力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油画中的梵高是什么样的(梵高何以成为油画史上扛鼎之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