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开篇就是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才补天”的一块顽石写起。

《红楼梦》里,“石头”贯穿始终。通灵宝玉是“石头”在人间的幻相。在《红楼梦》里,这块通灵宝玉是故事的见证者。

最后,《红楼梦》的故事是“空空道人”从顽石上抄写下来的。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设计了一个“石兄”,空空道人是在这位“石兄”的劝说下将《红楼梦》传抄下来的。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发生了哪些事(曹雪芹为什么在红楼梦里以石头自喻)(1)

而在《红楼梦》的批语里,批书人也多次和“石兄”互动。

比如第一回里就有:“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第十七回里,这块顽石自己说道:“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在这里,批书人写到:“石兄自谦,妙。”

不用多说,所谓“石兄”就是曹雪芹自己。

曹雪芹为什么要在《红楼梦》里把自己比作一块石头呢?

石头,在中华文化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家喻户晓。曹雪芹改造了这个传说,表达了深刻的忧患意识。

补天石多出了一块,这块被弃置在青埂峰下日夜哭号悲叹的石头哭出了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啊!

其实,在曹雪芹心目中,天是需要补的。但是因为家族遭祸,他没有机会实现“补天”的理想。所以,曹雪芹把自己对现实的焦虑以及心中难以排遣的不平之气借“无才补天”的顽石表达得耐人寻味。

石头,是有棱有角的,体现出做人的风骨,体现出孤高傲世的情怀。

曹雪芹对石头是情有独钟的。

曹雪芹的好友爱新觉罗·敦敏有一首诗《题芹圃画石诗》:“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可见,曹雪芹很爱画石头,而且将自己内心的孤愤之情寄托在了石头上。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发生了哪些事(曹雪芹为什么在红楼梦里以石头自喻)(2)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也多次写诗赞美做人的傲骨。比如:《咏菊》里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问菊》里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还塑造了一位具有硬脾气的“石呆子”。按照平儿的说法,他已经“穷到没饭吃”,却在贾赦面前丝毫不肯妥协,宁愿穷死饿死也不肯将扇子卖给贾赦。

这个“石呆子”不正是穷得有骨气的曹雪芹吗?

一个人,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环境下,坚持创作《红楼梦》,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做人的清风傲骨吗?

一个作家,敢于在自己的小说里写“护官符”的故事,将皇宫说成“不得见人的去处”,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慨,甚至是对权贵的批判和反思吗?

说到石头,就会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这位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敢于大闹天宫,敢于自称“齐天大圣”,其叛逆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

而贾宝玉就和孙悟空一样叛逆。在《红楼梦》第七十三回里,曹雪芹就直接将贾宝玉比作孙大圣。

贾宝玉这个叛逆的“混世魔王”的确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很像。他们都一样有自己的坚持。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发生了哪些事(曹雪芹为什么在红楼梦里以石头自喻)(3)

可见,石头的确在《红楼梦》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而且,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可以永久地流传。这一块记录了《红楼梦》故事的石头,也寄托了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期待和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