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态环境部根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在《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首次采用生态质量指数对2021年的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前全国生态质量指数值为59.77,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我国生态质量为“一类”“二类”的县域面积合计占国土面积的60%左右这表明,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

今年,生态环境部根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在《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首次采用生态质量指数对2021年的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前全国生态质量指数值为59.77,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我国生态质量为“一类”“二类”的县域面积合计占国土面积的60%左右。这表明,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循序渐进,逐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2017年,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再次强调“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2018年,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同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十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生态文明理念已经从“落地生根”到“根深蒂固”,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全党全社会对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内容的认识不断深入,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

科学规划,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只有把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力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梁八柱”。随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生态责任成为政绩考核的必考题;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破解“公地悲剧”问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重要生态空间进行严格保护。同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重拳出击,先后制定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并且运用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面对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央层面制定印发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提出主要目标,明确实施路径,以统一全党认识和意志,汇聚全党全国力量,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这一艰巨任务。

力度空前,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动真碰硬,牢固树立制度刚性和权威,抓住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牛鼻子”,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以解决。截至今年7月,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经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完成整改28.5万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治理的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二氧化碳。截至2020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的宏伟画卷日益绚烂多彩。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高度共识,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实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环境效果和社会效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全方位推进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黄蕊 单位:西安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