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变化看岁月变迁

姜宝兵

记得小时候,最高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光能吃上平日吃不上的肥肉,还能穿上新衣服。那时的新衣服可金贵着哪!一般老百姓人家的孩子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

大年初一,睡得朦朦胧胧的时候,就被大人叫醒,穿上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服去拜年。那是母亲多少个夜晚,纺线织布做出来的土布棉线衣服,就像电影《小兵张嘎》上的嘎子穿的对襟粗布褂子,那可是纯手工、纯棉线,缀满浓浓母爱的衣服。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纺线机,母亲晚上经常嗡嗡的纺线,就为的过年给孩子穿上一身新衣服。

上个世纪70年代,非农业户口每人每月几尺布票,攒一年到春节,去供销社扯几米平面斜纹布(机制布),大人孩子每人做一身新衣服,那就是很奢侈的事了。孩子多的人家只能给老大做一身新衣服,老二、老三、老四只能捡着上面姐姐哥哥穿小的衣服,弟弟妹妹们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就皆大欢喜了。平时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穿着化肥袋子改装的衣裤,一看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那不是笑话,那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故事。那时候的时尚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体现在服饰上,就是风气日益开化,出现了喇叭裤。那时的时尚青年穿着喇叭裤招摇过市,还被许多人看不惯。当时的摇滚歌星崔健穿着一身绿军装,怀抱吉他,唱着《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简直帅呆了。八二年我上高中时,穿上了哥哥的一位战友给邮来的一件绿色军上衣,布料是的确良的,这在当时很时尚。上衣的兜上再插上一支钢笔,自己觉得很精神,常常舍不得换洗。高中毕业照就是穿着那身绿军装照的,黑白照片留下了永久的青春纪念。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进入90年代,年青人时兴穿牛仔服,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牛仔裤站在讲台上,在当时的乡下中学,还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以至于当时的老校长找我谈话,要我注意形象,不能穿牛仔裤上课,我只好上课下课都穿一身运动服。

新世纪新气象,现在走在大街上,人们的穿着五颜六色,令人目不暇接。就是我这从不赶时髦的老传统,也有了几身西装,什么“新郎”“红岭”“雅戈尔”,扎上领带,自觉年轻了几岁,精神的很。现在的人穿着讲究名牌,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一件的的都不在话下,令我们工薪阶层望尘莫及。总的说来,从过去过年才穿一身新衣服,到今天拥有几身名牌西装,普通老百姓穿着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

清末老服装(从服饰变化看岁月变迁)(1)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blog.sina/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