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知青岁月二、公社宣传队》2、宣传队成员

(内容提要:宣传队的成员,当年都是知青中的骄娇者。他们在特殊年代尽自己的努力,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参加宣传队。)

知青下乡1979年(小说连载知青岁月二)(1)

绿化很好的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办事处幸福社区图片

幸福公社宣传队活动正式开始,陈女士要小邹将演出的节目的词曲,刻蜡纸油印成册。演出队和乐队的,每人都要一本,公社领导们也要送一本。

至于刻写的钢板、铁笔,油印机纸张等,公社现成就有。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第五场,县群众艺术馆有现存在的。公社打了电话后,小邹去领了20本,回来发给大家。其余演出曲目只能重新刻写,这件事让小邹忙了好几天。油印本的最后一页有些空白。他自作主张将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刻写在上面。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

小邹有本这时候出版发行的,64开《毛主席诗词》。上面有48首诗词,不贵只几分钱一本。他刻这首诗词的意思是,希望从此后“换了人间”,再说这时候他写的字还好看。

陈女士是灌中高六六级的,在幸福公社的6大队,即塔子坝大队1队当知青。小邹是塔中初六七级,她比小邹大几岁。拿到演出本之后,陈像大姐一样开导小邹。不应该将与演出无关的,刻写在演出本上。她还说1968年下期,县革委宣传队的时候,别人请演出要摆架子。现在是知青了,有演出机会就要抓住。陈带领这支演出队很是认真努力,队内外都有人议论,说陈象挣好多钱的样子?!其实一分钱也没有。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小邹必须把自己参加演出的,12首曲子练熟练会。算起来他出现在王书记家,次数和时间都最多。几乎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把二胡、京胡、三弦轮流弹奏好多遍。为了携带方便,他还用生产队装化肥的袋子;做成只小口袋,装放他的三件乐器。

知青下乡1979年(小说连载知青岁月二)(2)

时下正在进行抗击新冠疫情的,幸福社区工作人员图片

j当时情形有些像《红楼梦》中:“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只可惜他是男的小伙子。宣传队的成员们,也有说小邹喜欢玩乐器。院落里的农村孩子,也三个、五个前来,一听就是半天。这三种乐器,其中三弦弹奏的时候,演奏人的样子很古板。宣传队的看到也说三弦很好玩?社员群众看到则说太古懂了?孩子们则聚精会神,专心专注地看和听。

王书记时年40多岁,他爱人是个精干的农村女人,年龄也40多岁。他们两女一儿三个孩子,年龄顺次为20、18、16岁,看上去都已经成人。其中20岁的女儿赤足医生,在公社卫生院上班。这人长相说不上漂亮,但是女人的媚态好。其余18岁的二女,16岁的儿子,都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王家的二女长相甜美,脸上经常带着笑靥。因为这段时间,小邹经常出现在王家,渐渐地他感觉到这家人的变化。

首先王书记喜欢和他说话,王已经了解小邹家的具体情况。甚至以了解知青为由,自己去过小邹家,知道小邹是城区手工业单位,棕器社基层干部之子。大队上的一些事,王书记也叫小邹去做,如写一些小的发言稿等。幸福大队是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地方。灌县城里面有活动,组办方总是要请王去参加。王书记说他不喜欢说太多的话,每次发言念首诗就行了。为此小邹给写过些小诗。现在他还记得县川剧团成立向阳大院,王照着念小邹给写的诗。

文化革命开红花,东风劲吹满天涯。

锦绣汇集川剧团,向阳大院成立啦!

……。

听王书记说,他照着念诗,下面的巴巴掌还多得很!大队民兵连,王书记叫小邹当文书;民兵连的旗帜,也要他去县工艺美术社做。上面“幸福公社、幸福大队民兵连”11个大字。当时健在的书法家张修平,在县工艺美术社上班。张书写11个字要收3.30元,说是每个字收3角钱。

少不懂事的小邹,不想给付这几元钱,要为大队简省。他想请在公社写字的一个中学老师写,把钱给大队节约起来。王书记知道后并不赞成,他说该花的钱要正当花,又不是哪个揣腰包。再说张修平的字写得好,民兵连的旗帜打出去也好看。接下来这件事,当然按王书记说的办。

前面说了公社经常都有会议,小邹等人的器乐练习,多数时候都在王书记家。几天后只要他来练乐器,王家的母女,即王书记的爱人和二女;即使田间劳动,也要回来一个人。或是为之烧开水,或是为之搬凳子、椅子。小邹也感受到,他才是王家最受欢迎的人。

有几次王书记的爱人,甚至要小邹在他们家吃饭。当然这饭不能吃,因为人生道路才刚开始,接下来命运将引向何方?好在约一个多星期后,节目演出的两个方面,乐队和歌舞队都练习好。他们要在这1970年底岁末,走向幸福全公社的16个大队,去向干部和社员们演出。如此这般小邹和宣传队乐队,去王书记家也就少了。

有必要将歌舞队略作介绍,和小邹同生产队的田知青,是演出队的骨干。他长相、扮相、演技、唱腔都好,只要出场即很受欢迎。因父亲是老红军,田喜欢唱歌剧《江姐》中的某些片段。如江姐、华为唱段“青松林内红旗扬”,其中“我妈妈跟着红军闹革命,风雨中战斗了多少年……”。田知青演唱得声情并茂,听的人也颇为动容。小邹居然跟着田知青,学会这段“跟着妈妈闹革命”的唱词。这部戏1964年面世,但是文革期间不准公开演唱。因为“四人帮”之一的江青,在1968年3月15日讲话中说过:“川东游击队叛徒太多,华蓥山游击队根本没有那么回事。”

知青下乡1979年(小说连载知青岁月二)(3)

现在的都江堰市行政区划图,最近又有调整。

许多年后小邹才知道,华蓥山游击队是指1947年至1949年。为参加人民解放战争,由中国共产党南方局所领导,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所组织一系列革命武装起义。因其起义和活动地点,靠近或发生在川东平行岭谷最西侧-华蓥山。因此统称这些地下武装为——华蓥山游击队。

游击队的政委、中共川东地下党负责人王璞,在战斗中牺牲。王的爱人左绍英,女儿即小说红岩中的监狱之花,都牺牲在渣滓洞监狱。同时期搞武装斗争牺牲的,还有江姐即江竹筠、彭咏梧夫妻等人。

中共党员杨汉秀,为国民政府重庆市长杨森的侄女。她把自己的能产几百挑黄谷的田产,以及家产变卖成银元,为我华蓥山的起义队伍筹措军需物资。汉秀先是被国民党逮捕,临近解放时也为伯父——杨森处死。

1949年小平同志率军,解放云贵川康藏等西南5省。他到湖南常德时,得到中共川康(四川、西康)地下党的汇报。随即指示不要搞起义暴动等。小平说现在解放军力量强大!你们干几个月的工作,解放军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做完了。川康地下党的任务,把城市、工厂、矿山、群众保护好就行了。

此后包括华蓥山游击队在内,中共川康地下党领导的武装,都转向小组活动。以保护地方为责任,到迎接解放军到达为止。在这篇小说产生的都江堰市当时叫灌县,1949年中共地下党组织,也建立了几支武装力量。他们是向峨农民猎枪会,都江发电厂工人护厂队,以赵公山绿林武装为主的岷江纵队等等。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共灌县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也没有去进攻国民党的驻军。而是保护城镇、乡村和群众,迎接解放军到来。当人民解放军到来,这一带的国民党驻军,也多数参加起义,转到人民解放事业中。

中共南方局的领导很长时间,由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的领导周恩来担任。江青要抹黑周恩来等,故将华蓥山游击队说得漆黑一团。虽然历史已经定论,改革开放后歌剧《江姐》等,在电视、电影、剧场中,很是演出一段时间。但是在小邹当知青的时候,江青说不行《江姐》中的唱词,他们还真的不敢再唱。

还有位姓肖的成都知青,下乡在幸福4大队即火车站附近,他会唱些京剧样板戏的段子。其中《沙家浜》郭建光唱“朝霞”,就由小邹拉京胡,为肖知青伴奏。另有一位叫金根的宁江厂男知青,能拉二胡,还能唱歌、跳舞。

总之乐队和演出队的11个男知青,都算是不错的人。其中田、肖两位知青能够劈叉,即在地上把双腿伸开位直!另外7个女知青,更是人中杰出、鸟中凤凰。首先陈女士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闻名全灌县了。她家住水电六基地,父亲是国家单位驻灌县,水电六局的高级工程师。在人们的感觉上,好像陈女士身上也存在技术含量。许多年后老邹打听到,陈女士的父亲调湖北宜昌,“三峡大学”任教,陈女士也调动工作到了“三峡大学”。

知青下乡1979年(小说连载知青岁月二)(4)

现在幸福社区的文艺活动,人们穿戴好有塑料凳子坐。与当年的田间活动,大相庭竟完全不一样。

然后宁江厂的三位女知青,有两个是南京人,少年时随父母内迁来四川灌县。一位姓苏的姑娘,是鼎鼎大名宁江厂书记的女儿。她唱歌、舞蹈、长相也是都好。特别是说话的腔调,简直就是一口吴侬软语。

许多年后这时候老邹邹打听到,这位女士在西安就业和居家。听宁江厂人说内迁的时候,该厂原本是到陕西省的宝鸡市。是苏书记经过努力,把厂迁建在四川灌县——都江堰市,这里应该说比宝鸡更好一些?

另外两个宁江厂的女知青,一个也是江苏人,一个来自广东省。江苏的姓罗是大美女,人长得高挑、漂亮演技还好!后来曾经被借调到成都,在人民南路省展览馆当过解说员。须知该展览馆为省上的单位!可惜她相信那年代“工人阶领导一切”宣传,重新又回到宁江厂当工人,晚年退休的时候后悔莫及。

罗嫁了位宁江厂的工人,两个终其一生也算幸福。她对“工字不出头”理解的相当透彻,“工”字向上出头即入“土”;向下出头就是“干”,工人生下来就是干工作的!要干到生命结束入土为止。“工人”向上结合为“¥”,必须挣钱吃饭;“工人”向下结合是“天”,应该天天干活。

广东人姓陈的女知青,戴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为避免和队长陈女士混淆,暂且称之为广东陈。她为人泼辣、语言锋利、长相俊俏、能歌善舞。宣传队活动结束后,先在幸福8大队当教师。后回到广东赶上改革开放,属于先富起来人群中的一员。2000年后广东陈曾回过都江堰市,像衣锦还乡一样!许多当年的熟人,包括幸福公社宣传队,和她一起玩耍了几天。

宣传队的重量级女子,是一位叫小玲的姑娘!她父亲是老红军、时任省交通厅长。小玲姑娘的特点是粗犷,像男子汉一样。其实这人长相美、身材好,但不知怎么?只要一说话什么“老子”、“龟儿的”“你娃”等,很不好听语言出口成章。为这事小玲姑娘曾解释说,她父母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说话难免不带那些年的痕迹。她自己跟着父母长大,受其影响太深,说话也象父母一样。

受父母的影响成都的时候,她们厅局级干部后代小圈子的人,差不多都这样习惯成自然。关于厅长女儿小玲姑娘,笔者长篇小说《在县委书记身边工作的日子里》有部分描述的,本小说不再重复。只是将当时没有写到,而阅读的又可能感兴趣的,用电脑键盘敲击成汉字附于本小说之后。

宣传队真正灌县的姑娘有两位,一个姓何叫何青;原先就是县革委宣传队的;后来她在成都工作和居家。在公社宣传队之后,曾和宣传队歌舞队,一个宁江厂的知青耍过朋友。没有成功另交成都的知青男朋友,由男的(也是厅局级干部子弟)带到成都过日子。另一个姓杨是陈女士大力推荐的,何、杨都是灌中初67级,和小邹同一年级。年龄么何与小邹同年,杨则小两岁1970年才18岁。

杨姑娘她瓜子脸、身材高挑、长发齐胸,正是女子最青春靓丽的时候。何后来在成都就业安家,杨在灌县~都江堰市居家工作。很可能心心相印的原因,就是这位杨姑娘不知怎么回事?闯到小邹心里来了,可惜这事半途而废,成为他终生遗憾之一。

杨姑娘下乡在幸福十大队她哥嫂的家,她的家在灌县城关杨柳河边1号院,家里有父母和一个妹妹。她父亲在阿坝州山里面工作,听说工资收入较高。母亲家庭妇女,还是当地居委会的负责人之一,有些收入但是不多。(即时候许多年间,灌县居委会主任的补贴,都只有每月10元人民币。)杨的父母都是川中安岳乐至的人,解放前来灌县闯生活。所谓安岳乐至,这原本是两个相邻的县,其中乐至县为陈毅元帅的故乡。只不过川西灌县人,在叫法上将两地说在一起。

杨有妹妹正在上初中,如果毕业又得下乡。这年头上山下乡象梦魇一样,压在城里人男女老少的心上。至于她哥哥为什么在乡下安家?这就不得而知了。(后来听说杨哥是影响号召,1962年下到乡下。这时国家政策开放,乡下象改革开放的现在一样,好像很在前途。所以吸引部分人,放弃城区的工作,下到乡下当农村人。可惜社会仍然在探索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都江堰市乡下才逐步赶上和超过城区。)

幸福公社宣传队演出的时候,小邹曾去过杨的哥哥家,在幸福10大队的一个生产队。这家人院落较宽大,草房和竹林也多,旁边即是新开挖一横向沟渠。杨的哥哥这时在公社的企业办公室上班,因此杨姑娘在公社进出时,招呼她的人特别多。

因为同在公社宣传队,也同是灌县城关的人,杨姑娘闲暇时喜欢和小邹聊上几句话。比如她认为下乡在哥嫂家,和哥嫂在一起很不安逸。如午饭、晚饭之前,都有农村姑娘,来约她一起去割猪草。杨差不多成农村姑娘了?她喜欢自由自在,自己独立生活在广阔天地。小邹告诉说知青最恼火的是一天3顿饭,简直把人的心都要操碎。和哥嫂一家最起码,少了一天3顿饭的麻烦。

杨因为没有经历过,自认为一天3顿饭没有什么?小邹反问锅灶里烧什么?还有盐巴、酱油、蔬菜等等,一切麻烦的事多得很。但杨说她也可以上山拣柴!和哥嫂一起难以和别人交往,她已经到和人交往的年龄了。小邹认为杨姑娘这样,精力更充沛一些,说不定和人交往更方便。几番谈话议论之后,杨居然说小邹说话有道理,她喜欢和小邹交谈。小邹已经知道,有宁江厂知青正在追杨。但杨说过这样的话,她愿意和灌县人交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女歌手李娜唱过一首曾经流行,《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的歌。歌词如下: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要躲开!”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

老和尚悄悄告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

小和尚吓得赶紧跑,“师傅呀呀呀呀呀,坏坏坏;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心里来!”

……。

不知不觉杨姑娘也闯到小邹心里来!接下来在公社吃饭的日子,好像杨姑娘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小邹的心。如果她高兴,小邹心里就坦然;如果杨生气,小邹心里就难受。有那么两三天,杨不知生谁的气?害得小邹也跟着,难受了两三天,连吃饭也受到影响。

很可能杨也有觉察,某次她看到小邹吃饭少,居然问为什么?这让小邹心里舒坦很多。另一方面杨姑娘属于尖牙利齿的女子,谁要是惹恼了她,你受得了才怪!某次她骂小邹:上你妈的猪圈门……。

还须要阅读人交待的是,吹笛子的余知青、很音乐才气的邓眼镜、还有一位叫李豹子的共3位宣传队男成员。之前他们都是灌县宣传队的,现在为幸福9大队3队的知青。其中李豹子是表演队的,这人很有些表演天才。前面说邓眼镜曾经习武,在灌县城关拜过师父。他们三个知青暂住的院落,正对着成灌公路边的幸福桥。听当地社员讲,幸福桥毛泽东主席经过时为木头桥、泥巴铺成。

知青下乡1979年(小说连载知青岁月二)(5)

幸福街道办工作人员在活动图片

1968年县上和公社出资,将幸福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桥这边为泥土道路、那边即是公路,实际上这桥梁也只能过手扶式拖拉机。至于过去灌县乡村的桥梁,为什么都要铺泥巴?那是为了过耕牛,要铺好泥巴的桥,耕牛才会经过。如果是木头的桥,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耕牛就不朝上面走。桥这边泥土道路,通向竹树环绕的院落里,有几家农民住房。另有3间瓦屋,为土改时没收地主的,现时为生产队的公房。经过一番整理,成为上述余、邓、李,3个知青的住家。(山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