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河北怀来中国火星低重力模拟试验;圆满收官并首次在全世界面前公开亮相。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1)

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

进行的首个行星探测任务

无经验可借鉴

无先例可模仿

甚至相关技术规范都是“盲区”

自主创新本就困难重重

更何况是遇上火星着陆阶段

被称为“7min死亡魔咒”

可见挑战难度之高任务之艰巨

因此必须在地面上

就对火星探测器的着陆阶段进行模拟验证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2)

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

又一次参与其中

团队历时2年研制建设的低重力模拟试验平台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

为探测器提供了火星低重力环境

验证了探测器悬停、避障、缓降

和软着陆各阶段关键参数

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3)

着陆火星有多难?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际前沿科技创新活动。据统计,目前人类探测火星已有45次,但仅有18次成功,成功率仅40%。原因在哪儿呢?

与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不同,宇航员的航天器返航时距离我们只有几十公里,且一般情况下与地面是实时联系的,月球虽然远,但通信延迟只有2s,在可接受范围内。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4)

但火星探测则不同。“地球距火星最近时也有6000多万公里,7min往返的通信延迟根本无法实时控制探测器的降落过程,意味着整个着陆过程必须完全依靠火星探测器自主进行。”在面临的诸多困难当中,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中最为艰巨的挑战,许多探测器都在这一阶段功亏一篑,因此降落火星的7min被称为“死亡时间”。

面对重重挑战,所有人都有压力也有焦虑,但没有人放弃。困难从来都不是航天科学家们、航天工程师们的借口,航天人会穷尽一切,破除探测器着陆火星的“7min死亡魔咒”。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5)

自主创新之路

为火星探测器的地面试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航天工程师们,在本次项目中同样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团队研制的三维超大空间全自动的低重力模拟试验平台,全世界只此一家。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6)

因为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为确保实现1:1完全模拟火星探测器着陆段的自由飞行和受力状态,就必须为其实时提供一个垂直向上的力,同时尽可能减小水平分力。为此,团队首创多电机并联索系三维柔性随动系统,通过用25台电机、36根钢丝绳索的精准控制,实现了对火星探测器位置的随动跟随和吊绳拉力的精确控制。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7)

为确保随动跟随的精确实现,团队将误差控制到极致

在整个随动跟随过程中,团队负责人董强带领技术骨干陈强、黄科、邢伟等人将随动系统与探测器连接处拉力的绝对误差控制在20N以内,吊绳拉力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控制在±0.1°……“塔架主体构件的长细比仅为150,考虑到鞭梢效应,塔架带来的影响也要考虑在内。”团队技术骨干白文静介绍道,“根据国家现行标准,140m的高耸建筑位移充许为1800mm。”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团队“强势”地将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远甩国家现行标准180倍,2个数量级

任务期间,团队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突破国际低重力模拟领域的“禁区”,多项技术已属世界领先水平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8)

短短12个字背后,是大家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与试验验证。“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参数,往往是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团队技术骨干陈强表示,“自主创新之路并不容易,所有人都有压力,就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分析、验证,去攻克难关。”

站在月球看火星(让我们一起去看火星)(9)

“10,9,8……2,1”怀来一片土黄色的群山之中,回响着嘹亮的倒计时口令,控制大厅中的所有人正严阵以待。陈强拍下塔架“启动”按键的手激动得略有些颤抖,阳光从高耸着的六边形塔架顶端洒下,火星探测器开始了它的“表演”。

在全体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火星低重力模拟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火星探测器已能够自主进行地形识别及精确避障着陆控制,摆脱7min “死亡魔咒”实现安全降落。

谈起参加本次任务的感触,团队技术骨干陈强表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期待2020年!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高 地 摄影 | 刘 牧、苑方磊 编辑 | 孙乃伟、贺盛鹏 投稿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