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塬西起武功漆水河畔,东至泾渭交汇处,中间是黄土台塬地区,包括:武功、兴平、咸阳、泾阳、乾县、礼泉等地区,是古代帝王的理想墓葬地,有名的有周陵、茂陵、乾陵、昭陵等。

咸阳五陵塬之谜(咸阳塬北莽山五陵少年)(1)

咸阳塬又叫毕郢【yǐng】原,因为商代封他的后裔毕程氏于此地,称为“程邑”,周武王伐纣后又将此地封于姬高,称为“毕国”,后人称之为“毕郢”。因为“程”通“郢”。《史记》曰:“文王卒于毕郢”,“葬周公于毕”。《孟子》有“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从众多文史资料看,“毕”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及周公的葬地。这就是“毕郢塬”之来历。还称作北莽塬,传言附会说:刘邦在此斩断了蟒蛇,故有“北莽”二字之称。其实刘邦斩蟒蛇是在“芒砀山”,因汉陵在此,才有这样的附会。也有人把它称作“北莽山”。

“咸”的本意是“全”和“都”的意思,咸阳即“都是阳”之意。古人曰: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咸阳城正好在“北莽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谓之“咸阳”。(如果北莽塬不叫北莽山,那这个地名就无法解释了。也有人说:咸阳地处九嵕山之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为九嵕山距咸阳近百里,是黄土高原的起始点,所以还是“北莽山”恰当些)。

此后200多年间,西汉王朝的11位皇帝中,有9位皇帝的陵墓建在咸阳塬上。他们的排列位置自东向西依次为: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和茂陵。按照西汉王朝陵园制度,皇帝与皇后“同陵异穴”,每座陵园都有皇帝和皇后两座陵冢,并且有大批皇亲国戚、王侯将相陪葬墓,行程咸阳塬上芳草萋萋,古冢累累,东西绵延近百里的独特景观。

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塬上尘。"

长陵安陵吕后陵西安霸陵阳陵茂陵平陵西安杜陵渭陵
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刘邦刘盈吕雉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询刘爽刘骜刘欣刘衍
8年/62岁7年/24岁23年/47岁16年/49岁54年/74岁13年/21岁25年/44岁16年/44岁26年/45岁6年/26岁5年/14岁

自从汉代九位皇帝埋葬于此后,因其中汉高祖的长陵、汉惠帝的安陵、汉景帝的阳陵、汉武帝的茂陵、汉昭帝的平陵五位功业显赫的帝王陵都在咸阳塬上,并且都建有陵邑,故名“五陵塬”,这里居住着全国各地迁徙来的富商大贾、豪强世家,他们的子弟仗着家中有钱有势,张扬着豪侠精神和少年意气,从而成了“五陵少年”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上鼓噪一时。我国古代诗歌对咸阳五陵原有许多描写,如《敦煌曲子·天仙子》:“五陵塬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华云一片。”,李白诗:“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杜甫《秋兴》中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陈上美的《咸阳怀古》赞道:“山连河水碧氤氲【yīn yūn】,瑞气东来拥圣君,秦苑有花空笑日,汉陵无主自侵云。古槐堤上莺千啭,远渚沙中鹭一群。赖有渊明同把菊,烟郊四望夕阳熏。”,明时唐寅在《桃花庵歌》中说:“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在历史的长河中,描写五陵塬景色和历史事件的古诗不胜枚举,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五陵塬深厚的文化底蕴。

咸阳五陵塬之谜(咸阳塬北莽山五陵少年)(2)

  那么咸阳塬上所埋的皇上都有谁呢!除了西汉九位皇帝长埋于此,另外,唐朝共有十八个帝王陵墓在陕西,其中八座在咸阳塬上,其余在渭南市管辖的蒲城、富平境内。除此之外,周秦汉唐的陪葬墓在咸阳原上的共一千一百三十五座,全部散布在咸阳塬上各个帝王陵的周围。故咸阳有中国金字塔之都的称谓。因为帝王陵墓高大雄伟,底部边长一般在二百四十多米,顶部边长一般在四十多米,陵高一般为四十九米左右,陵形四方体,呈覆斗形,封土体积约一万三千七百二十多立方米。远远望去,如山峰一般。所以,且不说“江南才子北方将”这句话贴切与否,但是,“咸阳黄土埋皇上”这句话确是事实。

咸阳五陵塬之谜(咸阳塬北莽山五陵少年)(3)

  咸阳塬平坦如砥,土地肥沃。这里三里一村,五里一庄,密集的村庄住着无数代辛勤耕作的农民。这里村庄的名称与其他各地有所不同,它们都与中国封建王朝事物有一定的关联,无不带着浓厚的历史色彩。如帝王村、大王村、将相村、警戒村、寄马庄、天阁村、客仕村、富阳村、上照村,还有像周陵镇、陵照村、王车村等,无不打着历史的烙印。这里的人们居住在祖国版图的中心,八百里秦川之腹地,占有这片肥沃丰饶的土地而且又沾尽了帝王的风水脉气,我们对此引以为骄傲。如果再提起咸阳八景(渭阳古渡、细柳清风、毕原荒冢、沣水碧波、鱼台晚钓、马跑泉矶、杜邮春草、龙岩翠柏),那么坐在历史长河的小船中,我们对这座古城的魅力与曾经的辉煌只能靠文字的描述与遗迹的感受了……,并深以自己的故乡为荣。

备注:本文将“咸阳原”均改为“咸阳塬”,下篇文章将对两者进行比较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