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祥林嫂的悲剧一生

《祝福》一文以“祝福”大典开篇,又以“祝福”结尾,贯穿全文,却无一处不在讲述着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祥林嫂在文中是一个能干、勤劳、善良、勇于向命运抗争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这样一个人本最应该享受到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幸福,然而她的命运却是最曲折最悲惨,最后在一个寒冷的祝福之夜死去。全文中最值得深思也最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文中在短工的嘴里有提到祥林嫂是“穷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最不可能的便是穷死。

鲁迅祝福里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事 鲁迅的祝福有多少人看懂了祥林嫂的一生(1)

首先,是外部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摧残。我们从文中可以了解到祥林嫂本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原配丈夫,二婚丈夫以及孩子都死了,也不能摧毁她活下去的意志,照样回到了鲁镇做工过正常人的生活。真正让祥林嫂崩溃死亡的,是封建社会下的礼教观念对祥林嫂的精神摧残到了极致。

封建礼教下,男权主义的突出,女人必须依附男人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首先我们在祥林嫂死了第一任丈夫时,到鲁镇做工被鲁四爷嫌弃寡妇的身份就可以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寡妇,祥林嫂收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在重新嫁给贺老六之后,祥林嫂明面上是过得幸福且有尊严的,这时她有依附的男人,恢复了正常人的身份。大家都说她“好运”,当贺老六死了之后,祥林嫂依然具有可以依附的男性,就是她的儿子阿毛,有了阿毛她照样可以热爱生活并且自力更生将儿子抚养成人。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礼教观念下,“寡母抚孤”是一件很值得人尊敬的事情。但是阿毛被狼叼走后,她又重新变成了一个人,一个被视为不祥的人。本来没有婆婆,房子也是自己的,死了丈夫和儿子,连房子也被抢走了,祥林嫂已经走投无路了。

虽然已经进行了辛亥革命,但是封建思想还是继续存留在鲁镇以及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在这个需要依附男权的社会,祥林嫂死了两任丈夫,没有人可以依靠,任何人都能欺辱她嘲讽她。她听从一个没什么见识的女共柳妈的话花一大笔钱去捐门槛企图“赎罪”,这是她最后一个办法想让大家将她当成正常人看待,只要有人格尊严,她还是可以乐观对待生活自力更生。当这最后一个办法都行不通的时候,是她对生活彻底绝望的时候。

鲁迅祝福里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事 鲁迅的祝福有多少人看懂了祥林嫂的一生(2)

第二是人性的冷漠。通观全文,从众人对待祥林嫂不同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歧视挖苦她的鲁四爷、把她像货物一样卖出去换聘礼的婆婆、对祥林嫂越来越嫌弃的四婶还有鲁镇漠视嘲讽她的众人,无一不是将祥林嫂推向深渊的帮凶。祥林嫂回到鲁镇做女工时,起初她的故事确实得到了同情和安慰,但更多的是将祥林嫂的事情作为一个闲聊之余可听的故事来看,甚至有人特意来找她讲故事说一遍惹得几滴眼泪。到了后来大家将这件事情听烦了,厌弃了她的故事唾弃她的悲哀,还加以嘲讽,就连和她一起作为女工的柳妈耶对她进行挖苦,祥林嫂唯一的精神慰藉途径也没有了。不仅仅是丧子之痛,就连洞房时撞香案的勇敢反抗都被拿出来作为嘲讽她的笑料。

任何一个人在失去了所有后又遭到世界的嘲讽与嫌弃,都会崩溃,如今在网上被网暴,自杀的人不在少数,更何况是祥林嫂这样一个悲惨又一无所有的女人。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祥林嫂的死变成了必然。祥林嫂两次丧夫和一次丧子,在大家眼里已然成为了一个不详之人,认为祥林嫂是不干净的,嫌弃她鄙视她,连最根本的精神生存空间都没有留给她。这种冷漠的缺少人性关爱的社会让人活得很压抑,就算祥林嫂再乐观,也会被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众人往悬崖边缘赶。

最后一点,就是祥林嫂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从祥林嫂嫁给祥林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就再也无法自己把控了,她挣扎反抗,始终没有用。当她知道婆婆要把自己卖了给小叔子付聘礼,逃到鲁镇做女工结果被绑了回去;当她在新婚当天为了不嫁给贺老六反抗撞香案角也被阻止了,草草地敷上止血的灰送入洞房;贺老六和儿子相继死去之后连房子也被大伯收走了。所有人都在逼祥林嫂走上绝路。也许会有人说,祥林嫂为什么不逃离鲁镇呢?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社会,女人就是一个附属品,当丈夫死掉了,祥林嫂的自由就把握在了婆婆手上,大家都会认为婆婆的做法合理,当大家听到婆婆在鲁镇把祥林嫂绑回去强制其嫁人,也觉得婆婆的做法没有太大的错处。所以无论祥林嫂跑到天涯海角,婆婆始终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把她抓回来。最后她摆脱了婆婆的束缚,也没有夫家,只身一人,她的命运还是没落到自己手上,而是被把握在众人的封建观念之中。

这些都只是祥林嫂精神崩溃的外因,内因是祥林嫂自身的思想也被封建社会给同化了。从她去捐门槛就可以看出,她自身也是封建迷信的,她捐完门槛之后神清气爽,表现出高兴的神情,她相信能通过捐门槛这件事让大家打消对她的歧视。但是她的希望因为四婶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而破灭了,她精神上认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而实际上社会也没有为她留出路。这正是鲁迅深恶痛绝的“麻木不仁”的国民思想。

“将有价值的人毁灭给人看。”也许正是因为亲眼见证了祥林嫂的不幸,见证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邪恶,初衷是救人的鲁迅才会弃医从文,从精神上解救当时人们的思想,从而解救当时内里腐朽的中国、解救那些被封建社会逼到绝境中的可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