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界,或许是我们的幸运,又或许是我们的不幸,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如何阅读?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长,也很复杂,或许也永远没有答案,那么为什么不试一下,用每天五分钟的时间,读完一片博士论文。
静静等待着时间与世界给予我们的最终答案。
1618年春天,明神宗万历皇帝治下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正式誓师反明并攻克多地,东方即将陷入一场震惊世界的鞑靼征服战争中,而西方,作为欧洲历史最重要部分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今天德国也即将爆发被称为“三十年战争”的巨大内战,并逐渐演变成整个欧洲、近东的一次世界大战,并不可逆的塑造了今天的德国、欧洲、乃至于世界的模样。
世界近现代史作为一门研究世界进入近现代时期以来世界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欧洲从中古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这一阶段的发展 情况。探讨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政治、经济、人民生活习俗的变化。系统研究向近代转型的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在欧洲从中古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三十年战争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牛津大学的彼得·威尔森教授在他的著作《欧洲的悲剧:三十年战争》中 就指出:虽然三十年战争是1618年到1648年,但要了解它却不仅限于此。三十年 战争的大背景不仅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体制、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及土耳其的争霸,还有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影响.
德意志国家的概念基本在1815年已经形成,这一时期, 德意志地区的哪个国家的宪法和发展前景具有最大的合法性?战争中形成的“足以影响世界的历史人物”是否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合格建设者?新教与天主教派在战争中都有巨大的牺牲,新教德国或天主教德国,哪一个建立了最真实的标准,定义了什么是德国?
在大部分国际关系史学者看来,三十年战争最大的影响就是建立了近代世界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 奠基石,完全适应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 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问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三十年战争几乎波及欧洲所有的国家,甚至英格兰、俄罗斯和土耳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三十年战争的史料语种多达十几种,因 此很多有关于三十年战争的研究是在国别史框架下进行的。但是随着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世界史的复兴,并因为冷战结束以后全球社会的转变,对跨文化的交流和 传播进行的学术研究得到加强。
再通过单一一个国家的历史去理解三十年战争这 场几乎囊括了整个欧洲国家的战争显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如果从每个国家的历 史来展开叙述,关注的点又过于分散,不容易深刻的理解这场战争对于处在转型时 期的欧洲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了通过对神圣罗马帝国在这一时期政治领域发生 的变化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一个点辐射到其他欧洲国家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来更好的理解在三十年战争时期整个欧洲在政治上的变动。
“三十年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曾经被称为“德国人的创伤”。在1618-1648年这三十年中,德意志地区成为了各个强国之间解决冲突、争夺财富、谋取霸权的战场。尽管战争首先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挑起,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欧洲各主要国家都陆续开始干涉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政,最终使得三十年战争由一场帝国境内的内战演变成了一场全欧性质的争霸战争。
尽管这次战争给整个神圣罗马帝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这一时期,帝国也呈现出了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政治制度、军事和外交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政治制度上,战争使得近代以来就开始衰弱的封建制度进一步瓦解,首先是由14世纪以后的步兵革命所引起的军队规模扩大,使得军费数量大大增加,大部分贵族无力担负如此庞大的军费,因而导致军事力量向皇帝集中。同时战争也破坏了原来由贵族阶层垄断军事事务的格局,大量的平民开始进入到军队之中,有一些出身低下的平民因为较高的军事素养或者战功进入到贵族阶层之中,也是对贵族阶层的冲击。
在这不得不谈起三十年战争与神圣罗马帝国绝对主义王权的发展,近代早期,欧洲开启的军事革命使得欧洲的传统社会等级秩序开始出现松动,但是贵族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牺牲者,而是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军队的迅速扩张,特别是在中欧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同时制定更加分层和复杂的指挥机构,为贵族找到军事职业和至少一些收入创造了新的规模,此外,这些军队比经常想到的那样更加现代化和官僚化,这也增强了贵族的作用。
尽管贵族在军队中的作用在增强,但是同时,由于战争的爆发越来越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更多底层人士开始获得贵族的头衔,中世纪以来欧洲传统的固化的社会等级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社会各阶层之间开始相互流动。
更重要的是军费大规模增加对封建制度的冲击,战争冲击封建制度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庞大的开支,使得贵族无法承受。自火药兵器出现之后,由于造价昂贵,贵族一般无力支付火药和大炮的高额费用,因而导致军事力量向国王集中;同时在三十年战争时期军队规模的膨胀,也使得维持军队的费用大大提高。同时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士兵阵亡,为了应对下一次战争又要不断地补充新的士兵,这更加不是单一的一个个封建贵族所能够承受的。
战争使得军队所需要的费用大规模增加,高昂的军费只有自由城市和拥有巨大税收来源的君主才能够获得,这样,贵族的势力受到削弱,政治权力的集中加速了。第二节阐述的是战争对封建制度的冲击,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骑士履行军事义务以换取土地占有权。
这一特点也使得在中世纪时期,封建贵族在军事上的垄断。而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欧洲逐渐形成了脱离生产,专门从事军事的封建贵族阶级。同时,中世纪西欧战争的主力是重装骑兵,而装备一个重装骑兵所需要的马匹、盔甲、军械等装备对于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是十分昂贵的,可是根据当时惯例,骑士必须自己负担马匹和装备的购置及维持费用,因为在当时落后的行政体系下,缺乏现代化的后勤供应体系。
而这些费用对于农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中世纪,战争是有钱人的职业,但是随着近代早期步兵的兴起,逐渐瓦解了这一基础。随着平民在军事上的影响逐渐提高,其政治和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了,而一个社会阶层在军事上作用的提升一定和它在政治、社会方面的地位之间存在关系。总之,在三十年战争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制度进一步瓦解:贵族在战争中实力受到削弱,平民却因为战争所提供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封建贵族对军事上的垄断被彻底打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神圣罗马帝国封建制度的瓦解。
其次就是在战争期间,皇帝也开始试图集中权力,斐迪南二世自己俨然就成为了教皇一样的人物,他随意处置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财产,并对不服从其命令的地方诸侯进行镇压,无论是对新教诸侯还是天主教诸侯,都显示出了他集凯撒和教皇于一身的景象,绝对主义也开始出现。
在军事方面,由于军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装备和资金需求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三十年战争初期的劫掠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军队的需要,近代的税收制度开始出现。同时因为武器装备的革新,军队中各个兵种的比例也出现了变化:步兵中的火枪兵比重大幅度上升;炮兵开始成为战场主力;骑兵角色从战场主力变成了配合步兵作战,为了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龙骑兵这一兵种开始成规模出现。
不同于瑞典或法国等 其他主要欧洲国家,哈布斯堡王室控制的神圣罗马帝国参与整个三十年战争。当1619年斐迪南二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时候,他手上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由于帝国的政治结构,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和权力斗争。各邦国的贵族决心坚持他们在历史上所获得权利和特权,因此他们反对任何试图创建一个由皇帝控制的常备军,因为这将危机他们的利益。
哈布斯堡帝国的军事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的庄园组建,它在三十年战争初期到1623年一直资助着帝国的军队,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军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仅仅依靠这两地的收入显然不能维持军队的需要,更不用说扩建军队,因此必然需要对后勤补给制度进行调整。同时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随着武器技术的革新以及先进的战术思想的出现,帝国 军队的兵种也必然进行相应的改革。
于此而来的则是后勤补给领域的变革,并从原因、动力、趋势三个角度分析了后勤补给领域的变革,即军队规模的扩大是后勤补给领域变革的原因,军事承包人制度的发展则是后勤补给领域变革的动力,而后勤补给领域变革的趋势则是从劫掠到税收体系建立。
其次是军队兵种 构成的变革,本节从当时主要的兵种,即步兵、炮兵、骑兵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步兵方面,火枪兵的数量逐渐超过长矛兵成为步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炮兵方面,随着火炮技术的革新以及战术的变化,炮兵开始逐渐成为战场的主力;而骑兵则逐渐由战场上的主力变成了辅助步兵和炮兵作战的单位,因此,龙骑兵开始大规模出现,以配合步兵作战。
在外交方面,由于德意志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欧洲各个强国也开始对三十年战争进行干涉,这使得这一场战争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内问题变成了全欧的国际问题。而从法国公开干涉战争开始,三十年战争也撕下了它最后一层宗教的外衣,国家利益成为了各国处理自己外交关系的最重要的准则。
如果照三十年战争的四个阶段,即波希米亚阶段(1618年一1623年)、丹麦阶段(1625年一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一1635年)、混战阶段(1636年一1648年)分为四节,每一节分别阐述在该阶段欧洲各国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的干预方式和行动。第一节内战阶段,在1618年战争爆发时,波希米亚人希望信奉加尔文宗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成为新的波希米亚国王,以此反对1617年登基成为波希米亚国王的天主教忠实信徒斐迪南二世。这一时期的战争主要是波希米亚人反对帝国军队的斗争,属于帝国内部的战争,欧洲各国并没有准备介入到这场战争之中,例如弗里德里希五世的岳父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劝他的女婿放弃王位。
第二节丹麦阶段,在这一阶段,因为丹麦意识到帝国军队对德意志地区北部的占领会使得他们很难夺取德意志地区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丹麦两次入侵德意志地区的北部,却最终被斐迪南二世的军队击败,这一结果导致弗里德里希五世的潜在盟友转而希望从皇帝那里得到好处,法国开始和西班牙联合反对英国,而瑞典则开始进攻波兰。斐迪南二世趁机开始在帝国境内推行天主教化。
第三节瑞典阶段,帝国的重新天主教化以及斐迪南二世的集权行为,引起了法国以及巴伐利亚的恐慌,他们都不希望皇帝的势力过于强大,甚至能够统一整个德意志地区,因此鼓动信奉路德教的瑞典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当然瑞典介入战争的首要原因在于瓦伦斯坦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扩张严重威胁了瑞典的国家安全。瑞典在介入战争前期节节胜利,并且在布赖滕费尔德和吕岑两次战役大败帝国军队,但是随着古斯塔夫二世的阵亡,瑞典的进攻被遏制,1634年开始被迫撤退。
第四节为混战阶段,诺德林根战役之后,北德意志的诸侯为了自己的安全,开始与哈布斯堡王室的传统敌人法国结盟,同为天主教徒的法国加入帝国的敌对阵营撕下了三十年战争最后的宗教外衣,但是由于双方势力的均衡以及筋疲力尽,使得双方开始谈判。1635年签订《布拉格和约》达成了德意志地区的平衡,但是却有可能推动帝国军队的再次北侵,所以冲突并没有停止,直到1641年,哈布斯堡王室开始和法国、瑞典进行谈判,由于双方无法承受战争继续进行的政治与经济代价,最终推动了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形成。
这次战争也使得徳意志地区成为欧洲各国竞相博弈的战场,战争结束时,笼罩在德意志人头顶的外国势力的阴影比战争爆发前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也使德意志人明白,要确保自身安全,必须保证内部的稳定,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构想开始出现。
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个条约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邦国主权逐渐明确化,同时也使得帝国的局势对于整个欧洲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帝国政治的影响,第一节是分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于帝国境内邦国主权明确化的作用。帝国境内邦国主权的 明确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国宰相马萨林希望整个德意志地区处在一种分裂 状态下的和平,因为黎塞留在为欧洲的未来的和平制定计划时认为法国的这种霸权 不过是欧洲新秩序稳定的一个先决条件。在这个前提下,法国将成为许多德意志诸 侯反对哈布斯堡压迫的不可缺少的保护者,是唯一能够维护这些诸侯自治的力量。
诸侯和他们对于现有财产以及在其领土上的最高权利都被宣布为不可侵犯。此外,未来,如果没有帝国议会的同意,皇帝将不会采取重大政治决定。因此,威斯特伐 利亚的和平确实无疑改变了帝国的政治平衡,有利于诸侯。第二节是分析《威斯特 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国内局势对全欧的影响力上升。三十年战争 开始于一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战争,尽管这场战争最后变得远远不止一场帝国内 战。它最终以一种真正起源于欧洲的和平解决方式结束,但最终只是达到了德意志 地区的和平。
在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条约签订之后的一个半世纪以来,欧洲的其 他势力并不认可它们所带来的和平,甚至有些国家试图秘密或公开的修改条约对于 领土或其他权利的安排,像法国那样在17世纪晚期做的一样。1648年建立的帝国 构成局势被视为所有欧洲国家(至少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所有邻国)的安全的一个基 本先决条件。只有这样的政治局势能够确保没有德国皇帝,或事实上任何外国君主 能够把他的意志从外部强加给德意志地区。
三十年战争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是自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近代化 迈进的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推进,尤其是在政治领域,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 民族国家的形成,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
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同时,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持续到现在。
而对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整个德意志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灾难。由于德意志地区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这使得德意志地区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同时,哈布斯堡王室自查理五世以来希望构建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梦想彻底被击碎,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
其实早在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就已经类似于是一个空壳。哈布斯堡王室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尽管在此期间,斐迪南二世以及他手下的大将瓦伦斯坦都曾经做过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努力,但最终却遭到了失败。战争结束时,哈布斯堡王室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但是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
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俾斯麦领导下的新教德国也正是源于此处。
致读者:
学史并不能有助于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待遇,因为我们知晓的一切不过是人类安然逝去的过去而已,现我们并不能知晓如何获得现世的安稳以及未来无限的可能。
只有当我们知晓过去曾经犯下的错误,我们才能在茫茫无垠的时间与世界中找到我们的道路,学史之目的不在于创造未来,而是避免过去。
这也是我准备为大家带来的,一群历史的观察者对于那些人类历史中最伟大、最黑暗时刻的观察理解,我会为您带来时代最前沿的新观点,欢迎订阅、转发,爱你们。
——EBKU书评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