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师沈容圃在《同光十三绝》工笔戏曲画像中绘制了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其中就有扮演《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杨月楼。

可见《四郎探母》这出戏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也是一出妇孺皆知的京剧保留剧目。

京剧四郎探母最悲伤的一段(京剧四郎探母流传百年)(1)

沈容圃《同光十三绝》

《四郎探母》是一出优秀的传统京剧,而且是一台大戏,这出戏的行当很多,如老生、小生、花旦、青衣、花脸都有。在京剧二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京剧演员都曾参演过该剧,在演出中这出剧也在不断完善。

1956年9月4日,北京京剧界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成立“京剧联合会”的筹款演出,在演出的节目单中就有《四郎探母》。

京剧四郎探母最悲伤的一段(京剧四郎探母流传百年)(2)

李和曾、奚啸伯、谭富英、马连良先后饰演杨延辉,

张君秋、吴素英先后饰演铁镜公主,

尚小云饰演萧太后,

李多奎饰演佘太君,

姜妙香饰演杨宗保,

萧长华饰演二国舅,

马富禄饰演大国舅,

马盛龙饰演杨延昭,

李砚秀饰演四夫人;

这次演出是《四郎探母》演出史上最为盛大的一次。

京剧四郎探母最悲伤的一段(京剧四郎探母流传百年)(3)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

虽然《四郎探母》至今依旧是京剧舞台上常演的经典,但这出剧中依旧存在着一些瑕疵,归纳来说大致有三点。

第一点:戏中唱段存在内容和形式的多次重复。

《四郎探母》杨延辉在宫中独自徘徊叹息时,第一次唱出了杨家将兄弟的遭遇,而这一唱段在杨四郎对铁镜公主交代家庭出身时候唱了第二遍,佘太君见杨四郎时,又第三次由佘太君唱了第三遍,而且板式全是【西皮快板】。

杨四郎对铁镜公主交代出身时的唱段台词如下:

杨延辉  (西皮原板)  贤公主细听我表一表家园:

            我的父老令公官高爵显,

            我的母佘太君所生我弟兄七男。

            都只为宋王爷在五台山还愿,

            潘仁美诓圣驾来北番。

            你的父设下了双龙会宴,

             我弟兄八员将就赴会在沙滩。

     (西皮快板)  我大哥替宋王席前遭难,

            我二哥短剑下命丧黄泉;

             我三哥被马踏尸骨不见,

             有本宫和八弟失落北番。

            我本是杨……

京剧四郎探母最悲伤的一段(京剧四郎探母流传百年)(4)

一出戏中,一个唱段多次重复是戏曲中并不鲜见的现象。从《四郎探母》的情节来看,对杨家兄弟的反复叙述是对当时战况的渲染,也是对杨延辉作出违反国纪军纪的一种辩解。

但奇怪的是这些唱段把杨家七个兄弟的遭遇从头到尾逐个交代,但却未提及他们的父亲杨老令公,这未免于情不通,于理不合。

第二点:公主、国舅的一些做法不合情理

在《四郎探母》中,公主与杨延辉的孩子大多数都由公主自己抱着,可能是剧作者出于生活化的考虑而让公主有这样的行为。但深思下来发现,一国公主给孩子“把尿”,难免讲巩固住过于市民化、庸俗化了。

另一方面,杨延辉和铁镜公主夫妻恩爱了十五年,却只有一个孩子,是因为“不孕不育”?还是“计划生育”呢?未免于理不合。

京剧四郎探母最悲伤的一段(京剧四郎探母流传百年)(5)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

两位国舅把手关口,盘查过关之人的情节设置也不合情理。国舅是皇亲国戚,即便尚武精神浓厚,国舅也不会做把守关口的苦差事。

第三点:唱词不够精确、讲究

在杨四郎从铁镜公主处得到金批令箭时有一句唱歌词是“泪汪汪出了(哇)雁门关”,与情景不合。在紧接着的下一场,过雁门关时又唱:“适才离了皇宫院,不觉来到雁门关”。可见将第一个“雁门关”改成“皇宫院”则比较合理。

这样的细节问题不止一次出现在《四郎探母》中。如杨延辉独白中说:“……昨日小番报道:萧天佐在九龙飞虎峪摆下天门大阵,宋王御驾亲征,命六弟挂帅,老母押粮来到北番。我有心见母一面,怎奈关口阻隔,插翅难以飞过,思想起来,好不伤感人也!”

京剧四郎探母最悲伤的一段(京剧四郎探母流传百年)(6)

马连良

这段独白说了不少信息,也提到这些消息都是“昨日小番报道”;而后来铁镜公主的台词中却说“这几天你愁眉不展的,莫非有什么心事吗?”既然杨四郎时昨天才听到母亲“押粮来到北番”,又怎么会“这几天”都愁眉不展呢?这是一处时间矛盾,若将台词“昨日小番报道”修改为“那日小番报道”则更为给恰当。

以上就是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三点瑕疵,可见经典剧目之中也难免出现疏漏,在流传、演出之中保留精华、修改疏漏则是一种可持续的维护经典的观点;经典不是一字不可易,应是与时俱进且逻辑严密的。

京剧四郎探母最悲伤的一段(京剧四郎探母流传百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