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奶奶,高高瘦瘦的,留着齐耳的短发,额前没有刘海 ,都向后梳理着,上面用发夹子夹住。

在70年代初,已经六十多岁的奶奶一点也不驼背,身体状况很好,那时都是吃集体粮,干的是生产队的活。

这个奶奶承包你所有的泪点(奶奶撑起了那一片蓝天)(1)

正常队里一天三节工,奶奶算是吃老年粮的人了,但她还是常去队里干活,按当时队里的规定,凡是吃老年粮的人,可以不去开工,等到分粮食的时候,照样可以有一份。但如果吃老年粮的人还去干活的话,到时就会额外多分一些粮食。

所以奶奶那时很勤劳,虽然进入老年人队伍,但她还是坚持出工,照样每天三节工,为的是能给家里多挣粮食。

那时,国家还比较贫穷,政府提倡人民群众勤劳朴素,身上穿的衣服 都是要用布票来买,每人每年三尺布,所以那时候都是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状态。

每年三尺布票肯定不够穿,有些人的衣服已经烂的是布丁加布丁了,国家又号召劳动人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这个奶奶承包你所有的泪点(奶奶撑起了那一片蓝天)(2)

很多人又织起了苎麻布、打布鞋,我奶奶也不例外,她在房子的周围种上了一些苎麻。

遇上雨天,队里开不了工的时候,奶奶就会去苎麻地里拔草,平时还会用一些农家肥给苎麻施肥。

等到苎麻能收成的时候,奶奶就把苎麻砍下,把苎麻中间的“骨”剔开,再把最外面的一层“皮”去掉,只要中间的那一层“苎麻肉”

等到把这“苎麻肉”晒干之后,就可以把它做成苎麻丝了。

那时候的农民家家户户的老人几乎都有一个“麻篮”。每到下雨天,各生产队里都要开会,然后,勤劳的农民就带着 干苎麻和麻篮来,一边听会,一边手不停地在那里把苎麻撕成头发般细小的麻丝。

这个奶奶承包你所有的泪点(奶奶撑起了那一片蓝天)(3)

在每条麻丝的接头处用手点一下旁边的“谷灰”,然后再把两条麻丝头,在撩起裤脚的大腿上来回地搓几下,这样两根麻丝就接好了。

就这样,勤劳的奶奶和乡亲们,或在下雨天,或在晚上煤油灯下,搓好了一篮又一篮的麻丝,这些麻丝经过纺织之后就成布匹,给我们缝成了新衣服,还有家里的蚊帐之类。

听伯伯说,奶奶那时候是一个接生婆,因为那时生活条件很落后,所有的妇女生小孩都是在自家生产的,这时总得有个有经验的人在旁边帮忙一下,所以,奶奶一回生,二回熟,然后她自然而然的当起这差使。

就这样,奶奶当时在我们村子里也算是有些名气的一个小人物,谁谁家的嫂子要生孩子了,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我奶奶。

这个奶奶承包你所有的泪点(奶奶撑起了那一片蓝天)(4)

那时候奶奶常出去给人接生,有时主家会给一些钱,有时也会给一些粮食当做酬谢,有时候人家也会给一些肉类带回去,奶奶深知那时候的人们生活不易,碰到比较困难的人家,不但会婉言拒绝人家的好意,还会给人家送去一些他们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

虽然那时我们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但是在勤劳能干的奶奶操持下,我们家的生活也不是过得特别差。

奶奶不但勤劳能干,还特别善良,一次,一个邻村的乡亲赶集回来时到我家聊了一下天,当时他把买回来的几两猪肉挂在墙上,到他回去时,发现挂在墙上的猪肉被猫偷吃了,想着家人盼了好久才买回来的这一点肉没了 ,他难过得在那里“呼呼”地哭起来。

这个奶奶承包你所有的泪点(奶奶撑起了那一片蓝天)(5)

奶奶看见了,从自家的油盆里夹起几大片肥猪肉给他拿回去,这个邻居这才反泣为笑。

那时,队里有过一段时间全体社员进入大食堂,就是大食堂给全社员全体煮饭,说是煮饭,其实大多数是煮粥,然后就按你家的人数分给你带回去。

一次,一个邻居拿起用木桶装着的粥,走到离我家门口不远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突然摔了一跤,木桶也烂了,桶里的粥全倒出来了,“家里的孩子又要饿肚子了”,邻居一边收拾着烂桶,一边在那里难过的嘟囔着。

当时,奶奶刚好在旁边,她回家从我们的米缸里,装出半碗米给他 ,叫他:“不要难过,拿着这米回家给孩子煮吃的吧”

这个奶奶承包你所有的泪点(奶奶撑起了那一片蓝天)(6)

那时,人们对吃肉简直是奢想,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肉,能常吃上豆腐都是不错的了。

奶奶她会炸豆腐,她又利用这项手艺起早摸黑地干,把炸好的豆腐拿到村子里面卖,给我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

那时的人们工作辛苦,常年吃不饱饭,所以那加工豆腐后的豆腐渣,奶奶就从不用来饲喂家禽了,都是叫谁想要就尽管拿去煮吃。

因为奶奶的乐善好施,周围的邻居都亲切地称她为“豆腐二嫂”。

这样的生活一直坚持好多年,后来,伯伯他参军了,在外地有了工作安了家之后,奶奶又去给伯伯带小孩。

这个奶奶承包你所有的泪点(奶奶撑起了那一片蓝天)(7)

许多年之后,奶奶去世了,身居要职的伯伯悲痛欲绝,他曾经无数次在她坟前感慨:“妈妈,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年轻的时候你那么辛苦,老了还在帮我带孩子,那时我想要给你过上好的日子,我自己却无能为力,现在,我有能力了,你却又走了……!”

勤劳智慧的奶奶一生养育有6个孩子,大姑,二姑,伯伯与公公,还有三叔,四叔。

我没有见过奶奶,但我无数次听伯伯提起过她的故事。

“我长得像你奶奶”,从伯父的这句话里,我能想象出奶奶的样子。

现在,退休的伯伯回到了家乡赡养千年,他继承了奶奶的勤劳与善良,经常给周边有困难的邻居提供一些帮助。

从伯伯的身上,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勤劳智慧的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