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小学语文课上知道了《一捆筷子》的故事当时觉得道理浅显、平淡无奇,有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啊没深刻地理解,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根筷子和十根筷子的故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根筷子和十根筷子的故事(三读一捆筷子的故事)

一根筷子和十根筷子的故事

第一次,在小学语文课上知道了《一捆筷子》的故事。当时觉得道理浅显、平淡无奇,有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啊!没深刻地理解。

工作后,曾有一段时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自己年轻气盛,不怕困难、敢挑重担,哪里任务大就出现在哪儿,弄得自己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身体都有些吃不消了。总觉得:你不干,我就来,一人分担多人的活儿。

有一天,用餐的时候,同事用一根筷子开啤酒瓶盖,开不了,他随手把筷子折成二截,扔在一边。

我忽然看到他这个动作,想起了《一捆筷子》的故事。是的,一根筷子确实容易折断,大家团结起来,力量不就大了吗!

就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引起我的沉思。自己这么累!为什么不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呢?于是,开动脑筋,用人之长,大伙儿团结起来了,也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了,多年来,在同行中总是名列第一。

我记忆中的《一捆筷子》:

很久以前,一位老人辛苦一生,积蓄起丰厚的家产。

本来他打算在临终前,把财产平均分给三个儿子。没想到,自己刚一病倒,三个儿子便争夺起家产来了,邻居也趁机抢占了他的土地。

老人非常伤心,在弥留之际,决定再给儿子们上最后一课。

于是,他把三个儿子叫到病床前,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捆筷子拿了出来,分别递给每个儿子一根筷子,要求他们把筷子折断。

三个儿子都毫不费力地把手中的筷子折断了。

这时候,老人把剩下的筷子用绳子绑在一起,递给大儿子说:“你再把它折断。”结果大儿子拼尽全力不能折断;二儿子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能折断;三儿子同样如此,兄弟三人都没有折断那捆筷子。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看着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兄弟三人,不都代表一根筷子吗?如果彼此分开,别人就会很容易地把你们折断,倘若绑在一起,那么,什么力量都不可能把你们摧毁。这就是我临终之前想要告诉你们的话。”

三个儿子听了以后恍然大悟,悲痛不已,都恨自己从前不明事理,纷纷向父亲表示:请老人家放心,一定团结起来,共同创业,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老人看着孩子们痛哭流涕,听着忏悔的话语,面带微笑,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从此以后,三个儿子时刻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咐,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齐心协力,有难题共同解决、遇好事儿一块儿分享,不仅击退了抢占土地的邻居,而且还创办起了工厂,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

今天,再读《一捆筷子》的故事,不仅使我理解到了:人心齐,泰山移!团结起来才会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的道理。

而且,让我深刻地理解到:这个世界上只有父亲才会躺在病榻上讲这样的故事。

请您想想,现实中,有谁会给你讲这样的故事呢?又有谁会警醒你: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是有限的、是微不足道的呢?

没有!

《道德经》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正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而且,工作生活中,真正“吹哨”的人不多,却有不少“捧杀”的人。所以,时刻警醒自己、牢记故事哲理是我们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记住: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发生内讧,家庭、组织就很容易走向衰败。然而,团结就是力量,万众一心、无坚不摧。

您赞成吗?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