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 安贫乐道的“卫嘴子”

历史名人:曹禺、李叔同、霍元甲,马三立

人力资源:天津人以能说会道著称,被称为“卫嘴子”,和北京的京油子”相映成趣。很难想象与北京咫尺之隔,方言却十分独特,天津男人性格豪爽豁达,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嫌,做人义气,办事果断。很容易交朋友,女人性格也男性化,做老婆不如做朋友,骂人都是顺口溜,绝对不温柔!

镇宅之宝:海河、鼓楼、五大道小洋楼,大沽口炮台

特色小吃: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馃子

天津卫市井百态(天津)(1)

海河夜景

天津名字的起源

天津卫市井百态(天津)(2)

燕王朱棣

天津名字来源于一个历史事件: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为了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在海津出兵渡河南靖。得了天下后,为了颂扬自己的“圣绩”,把海津改为“天津”,意思为“天子渡口”。

明代永乐二年,在天津市三岔河口西南岸置卫,派兵驻守屯田,所以天津又被称为“天津卫”。

天津为“华洋杂处”的历史起源

天津卫市井百态(天津)(3)

华洋杂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天津,有近1000万人生活在近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养育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如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沈湘、李光羲、远征等歌唱家,以及冯巩、牛群等艺术家。

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上海是“十里洋场”,那么天津就是“华洋杂处”,有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后天津出现了英、法、德、俄、美、奥、比、意、日租界,从此租借地出现了很多小洋楼,加上天津老城严整方正的四合院,以此可以体会这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性格。

天津人与北京人的对比

天津虽然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但天津人不像北京人一样,他们没有俸禄,没有养家的补贴,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再加上天津的生活节奏比较快,他们必须为生计奔波,所以天津人根本没什么时间用来思考。对他们来说,活着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天津人对那些窝在家里吃闲饭的人非常看不起。不管你做哪行哪业,哪怕是捡破烂,只要靠的是自己勤劳,天津人都尊重你。

北京人只要躲在城墙里面,就能安稳地生活,只要城墙不被攻破,那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天津卫市井百态(天津)(4)

河流文化

天津人靠着周边的九条大河养活着,天津有很多人外出求生存,再把外来的文化带到城里来。

所以北京是城文化,天津则是河流文化一个保守,一个开放,他们的生存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存状态也就不同。这些不同就使得两者之间没有多少相通的地方了。

北京的青年和天津的青年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曾有这样几句流行一时的民谣:

“北京青年学科技,四化建设献能力;

上海青年学外语,考好托福留学去;

天津青年打家具,搞好对象拜天地。”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为北京青年创造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机遇,只要你肯干,就有很多成功的机会。而相比之下,天津青年的活动空间小得多了,还要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所以他们对未来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只能早早成家,按部就班的工作、养家。

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北京优越,但天津人仍然爱故乡,他们总爱说一句话:“咱们天津卫是一方宝地”。

为什么说咱们天津卫是一方宝地

说天津是宝地,是有理由的。一些古代传说故事,像女娲补天、哪吒闹海。都是发生在天津。现在60岁上下的人几乎都听过“南蛮子憋宝”的故事。

天津卫市井百态(天津)(5)

女娲补天

故事中的“南蛮子”,大概指的就是南方人吧。天津人说,“南蛮子”来到天津后,就到处寻找天津地下的宝物,后来,他们把天津的宝物都“憋”走了。

他们从鼓楼“憋”走了一队小金猪,故事是这样的:天津人每天夜里都看到有一队小金猪从鼓楼里跑出来,然后就跑得没影儿了。“南蛮子”来了后,就用猪食把这队小金猪领到他的住处去,收拾收拾带走了。

天津人说,“南蛮子”还曾从天津“憋”走一头金牛:有个“南蛮子”来到天津后,看出天津的铃铛阁里有宝,就在铃铛阁里守了一年,终于有一天夜里,从铃铛阁后边的空地里走过来一头全身金光闪闪的金牛,于是这“南蛮子”走上去用一把草把金牛领走了。“南蛮子”因此发了大财,天津人就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把自己地上的宝“憋”走了。

天津这地方没有可以糊口的良田,没有像山西一样的煤矿,只凭着几条大河。就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津人,只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天津的确算得上是一块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