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办,北京市八一学校承办的“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之第二届“学贯中西”国际化融合课程建设学术论坛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举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示范校课程体系建设?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示范校课程体系建设(北京市八一学校)

示范校课程体系建设

10月31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办,北京市八一学校承办的“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之第二届“学贯中西”国际化融合课程建设学术论坛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举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云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副处长王红叶、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杨晓春、教育战略规划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潘芳芳、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屠永永、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沈军、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祝望北等领导及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国际教育领域的同仁,国际教育参与家庭、学生共同出席了此次会议。

八一学校校长沈军为大会致欢迎辞。他表示,秉持着“继往开来,开拓无前”的精神,八一学校七十余载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前,拥有红色基因的八一学校希望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抓住机遇,与广大教育界同仁共同研讨国际化融合课程建设与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原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北京市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潘芳芳、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屠永永,分别为大会致辞,对八一学校能够举办此次盛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大会的成功举办寄予深切的厚望,希望国际教育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们深入研讨,叩问教育的质量本质,共创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后疫情时代实现国际教育的良性发展。

(1)国际胜任立足本土 中西融合多维实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钟周在会上作了题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钟教授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案例,讲述了清华大学在跨学科国际化融合课程方面的全面实践探索,引出了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培养理念,意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包含认知、人际与个人三维度上的六大核心素养:全球议题与世界文化、母语与外语、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以及道德与责任。

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学术主任朱驭敏以《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对于中西融合教育的探究》为题。他指出,培养拥有民族自信根基、兼具科技人文素养、坚持学业报国理想的国际化人才,是国际部的育人目标。“为每一个孩子负责”,“为每个学生的人生保驾护航”是本校一直秉持的办学精神。

(2)教育战略顶层规划 教育改革制度为先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专家高书国为与会来宾分享了中国近代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以及自己对于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与认识。他指出,国际化并非是满是鲜花之路,过程中有挑战有矛盾有误解,就需要学会融合的能力和融合的技巧;教育国际化并非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河,不是清澈的,在河底有污泥和尘沙不断地翻滚着,所以要学习,要包容和理解,也要让别人理解我们,要学习、开放与包容;教育国际化并非是天线变通途的桥。高书国强调,未来教育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必将是教育实力、教育质量、教育方法的竞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云龙介绍了国家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旨在帮助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定位、规划与发展更加立足现实。他表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离不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不断完善、教学研究工作的加强以及考试评价改革的加强。可以通过我国课程改革方案英文翻译出版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3)教育创新国际视野 积极创变直面挑战

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法学院副院长William Burke-White作了《什么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我们要多思勤思善思,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当我们被迫努力思考来分析困难的话题时,真正提出深刻而有力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思考,学习如何分析问题。

哈佛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美国医学院院士 Francesca Dominici在主题报告《数据研究如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中以影响空气污染和健康的因素为导引,强调指出,大数据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将大数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当前国际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哈佛大学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研究员、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授课教授、跨学科领域教育知名专家、21世纪教育变革的引领者、哈佛教育评论专栏作家、伯克利教育评论撰稿人侯曼-哈洛尼在他的主题报告《Progressive Education with Chinese》中强调,渐进式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输出,从而提升民族竞争力。

剑桥大学工程学院前院长,终身正教 David Cardwell作了《如何成为创新人才?——我在剑桥的经验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优秀的创新者必须拥有多种技能,进一步强调指出创新离不开改变,离不开适应,离不开不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者,才能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英国爱丁堡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主管及中国事务官胡玉华在主题报告《High time to innovate》中强调,教育该如何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和国际化,只有创新,民族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融合课程实践思考 区域推进融合发展

ETS测评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梦妍在她的主题报告《国际化教育视野下,标准化测评如何驱动学术英语发展》中指出,国际化视野下的英语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并就如何帮助学生脱颖而出、赢在起跑线上、吸引招生官的注意力这一问题作出了深刻细致的分析讲解。

中央电视台“薪火相传”专题片总导演韩晓伦作了《在国际融合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的主题报告。她表示,八一学校的国际融合教育,正是让孩子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起点,愿八一学校的孩子们用拼搏的汗水铸就美好的梦想,用锐不可当的斗志写出理想的人生,用坚强和努力编制出更美好的影片。

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任王淑艳作了《我眼中的创新教育》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王淑艳就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作了生动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创新教育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教育,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孩子打开创新思潮的大门。

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副主任滕明俊在他的主题报告《从中外课程融合看优秀人才的早期培养》中指出,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中外课程融合在培养创新人才当中的两个基本遵循之一,构建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祝望北为大会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中西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和堆积,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与渗透,希望八一国际部能够抛砖引玉,汇聚国际教育同仁,形成一股力量,让中国的国际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