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的常用姓氏有多少个(在古时候是属于什么等级的)(1)

你姓什么?中国历史上最高贵的姓氏等级:

第一级:姬、姜

第二级:姚、嬴、姒、妘、妫、姞(jí)、妊

第三级:酉、祁、己、滕、任、箴、荀、僖、儇(xuān)、依

第四级:子、风、芊、曹、董、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下面就一一给各位伙伴分享一下中国姓氏的起源及上古期间的演变。

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姓,无从考据。好比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一样神秘,想必最初出现的原因应该是一样的,用于记录识别某件事务,随着记录的事务逐渐繁杂,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并且渐渐出现了阶级,那就要对人进行不同的标记,故此推测,便慢慢演变为姓,用于区分某一类人群。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来源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因此,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jí)、儇(xuān)、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我国现存的常用姓氏有多少个(在古时候是属于什么等级的)(2)

四位母亲所生的25个孩子们没有都随母姓,而是分别衍生出了12个新姓。与黄帝同为姬姓也有2人--西陵氏嫘祖所生的青阳(即玄嚣)和嫫母所生的苍林,余下10人分别得10个姓,合计为14人得12姓, 没有立新姓的11人按照“从母姓”的原始社会习俗随从母姓。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同时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姬发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改姓,就因此演变成了今天的姓氏,可以说,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的。《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可以说百家姓上面的姓氏都是由八大姓演变而来,最初的姓氏就是八大姓。那么,这八大姓又都有哪些呢?

一种认为是:姜、姬、姚、嬴、姒、妘、妫、

另一说法是:姜、姬、姚、嬴、姒、妘、妫、

但不管哪种说法,上古这八大姓都有很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我国现存的常用姓氏有多少个(在古时候是属于什么等级的)(3)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朝中,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

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五姓"。

我国现存的常用姓氏有多少个(在古时候是属于什么等级的)(4)

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姓”在最早时是母氏社会部落的代号,一个部族是就是一个“姓”。但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自己的特异性,便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有了“氏”。

当然,有的小部落没用这样做,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夏商周以前,“氏”是贵贱的标识,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则是用来区别婚姻,于是便有了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随着“氏”越来越多,弥补了早期“姓”的稀少,渐渐地,到了东周时期,便开始合二为一。到了战国,称“氏”的反而比称“姓”的多,于是“氏”取代了原来狭义的“姓”,成为新的“姓”。到了西汉,姓氏正式合二为一。

姓氏的统一,使每个家族有了固定的标志,这便有了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

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我国现存的常用姓氏有多少个(在古时候是属于什么等级的)(5)

姬昌父子建立大周朝之后,将自己的很多同姓亲族分到天下各地为诸侯,这些国家的王族后来大多改以其所在国的国名为姓。而当周朝结束之后,周朝王族后代亦改姓周而不再以姬为姓。这样一来,曾经的大姓在历经分封之后,宗亲开始减少。

除了周朝的分封之外,唐时为避皇帝讳的改姓,也分散了姬姓的族群。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因“姬”与“基”同音,“姬姓”改为“周姓”(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姬氏家族的力量越来越弱。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及创造文明的事业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的《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有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如果把姬姓当做周王宗诸侯国姓氏的起源,中华百家大姓中有70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出自姬姓的宗亲,更是无法统计。

在全球的华人中,没有人知道自己与上古八大姓有多深的渊源,数千年来的苍桑与演变,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传说,今天,出自上古的八大姓在百家姓中是几乎被民众所遗忘,但没有人敢说自己与他们无关,因为整个华夏民族大都由她们发展而来:“姞姓氏族”的后裔分支为吉、雍、燕、鄂、密须(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夏、夏侯、鲍、曾、卜、娄、巢、邓、窦、戈、杭、嵇、计、欧、赏、莘、蔚、禹、越等皆源于姒姓,而被史书称之为“祝融八姓”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则源自颛顼帝的妘姓。

民族有民族之根,文化有文化之源,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每年都要重复一个活动——“寻根”,这些活动尽管形式雷同,内容相仿,但人们的热情不减。

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这种根意识仅存在于炎黄子孙的血液中,这种基因也只有炎黄子才有。尽管每个人都不明白自己的根最终能追到哪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炎黄子孙都从母系发展而来,都与上古八大姓有深刻的渊源。

下期给大家讲讲现在哪些姓氏是由古代戎狄等少数民族的称呼演变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