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抗日神剧云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可以坐在大别墅里指挥战斗的电视剧横行的年代,《伪装者》难得让人们感受了一下真正革命者的风采。

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1)

明氏家族中人个个身份复杂,就连佣人都是日本军方的高级间谍,在一家人看似温馨的生活中,暗地里却是暗潮汹涌,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几个人的博弈中愈演愈烈。

其中,最吸引观众的当属伪装者中的明楼,他是明氏家族的大公子,学历高,有魅力,坐拥万贯家产,就连心狠手辣的汪曼春都对他倾心不已;他是汪伪政府的高级官员,财经顾问;他是代号“毒蛇”的国民党军统上海情报科的科长;他也是代号“眼镜蛇”的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的一名组长。

明楼身份复杂,城府极深,能用三个身份,在当时的最大的几个组织中自由来去,其神秘和魄力可见一斑。

但是,明楼的厉害却只是他的原型的冰山一角,明楼原型的经历更加扑朔迷离,身份也更加复杂,可以说是中国间谍历史的第一人。他便是袁殊,一个拥有五重身份的神秘间谍(中共、中统、军统、日伪、青帮)。

袁殊于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的一个秀才家庭,父亲的学识、才能都不错,如果不是赶上了一个乱世,袁殊的生活亦会很平静,他可以做学问,娶妻生子,但偏偏,袁殊生活的年代是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间。

那一年,走投无路的母亲带着袁殊投奔父亲,可是,袁殊的父亲醉心于革命事业之中,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母子二人。后来,是母亲凭借家里的接济,以及自己的努力勉强地维持着生活。这是袁殊少年时期最大的痛楚,也成为了他努力读书的动力。

袁殊读书之后,学习到了不少新的思想,渐渐地也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在学生时期,他参加过“五卅”运动;在北伐战争时期,又意外加入了国民党,成为了北伐军司令员的一位秘书,也是在那个时候,袁殊凭借着尚未紧张的国共关系,认识了不少共产党员。

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2)

之后,国共关系发生巨变,袁殊因为和部分共产党员来往过密惨遭清算,丢了工作。

1929年,袁殊留学日本,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让他在了解了日本方面的所作所为之后,也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国后,他到处寻找党组织的身影,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传奇经历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笔者认为,袁殊的日本求学经历,除了对日本有了更加了解外,他的人际交往、人脉关系也为他日后打入日伪内部埋下了伏笔。

1931年,从日本回国的袁殊,在上海创办了《文艺新闻》,袁殊利用《文艺新闻》巧妙地帮助“左联”冯雪峰报道了“五君子遇害”的新闻事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事,引起了“秘密前卫组织”(中共特科)成员潘汉年的注意,在潘汉年的引荐下,袁殊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中共特科情报人员,由王子春与他进行单线联系。

当时,中共特科由于顾顺章的叛变受到重创,潘汉年指示袁殊要打入“国民党高层获取情报”,于是,袁殊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向国民党靠拢。

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3)

最开始,袁殊打探到,当时的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特务头子吴醒亚是他的同乡,黄埔一期的毕业生贾伯涛是他的表哥,因此袁殊凭借着“朝中有人”的身份,成功地打入了国民党特工组织,于1932年正式进入国民党特工系统(中统)。

随后,有了吴、贾二人的提携,再加上他自己的才华,袁殊可谓是平步青云,迅速成为中统的红人,并做了某通讯社的记者,后来又做了军统情报部的部长。

要知道,袁殊曾在日本留学,攻读新闻专业,在这一领域,他曾是众人标榜的天才,曾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许多“第一”的记录,诸如国内的“报告文学”就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并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日本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并迅速获得了他的赏识。

袁殊曾留学过日本,精通日语,与岩井英一的沟通毫无障碍,同时袁殊又表现得十分聪明机灵,于是,岩井英一以每月付袁殊200元的酬劳诱惑,袁殊成为了自己的情报员。

笔者在此多说一句,在此之前,袁殊把岩井英一拉拢他的想法,向潘汉年作了汇报,潘汉年认为这是一次绝佳的打入日本特务机关的机会,随后同意袁殊的做法。

后来,袁殊又象征性地向吴醒亚请示,吴醒亚更是喜出望外,自己能在日本特务机关安插一枚棋子,那是大功一件。自此,袁殊成功地混入了日本情报系统的高层。

长期混迹于日伪情报机关和中统之间,袁殊“声名鹊起”,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消息灵、渠道广、背景深不可测的袁殊引起了上海青帮的注意,在1934年,袁殊打入了青帮内部,成为了曹幼珊的关门弟子,曹幼珊何许人也?

那可是当时上海三巨头之中,排行前两位的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师傅,袁殊的这次的拜师,直接让他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在给了他更大保护的同时,也让他收集情报有了更大的助力。

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4)

当一个人有身份、有地位、有能力的时候,是不需要自己去寻找机会的,机会会乖乖地送上门来。这不,因着袁殊的影响力,戴笠闻声而来,一直有意拉拢他。

抗战爆发后,戴笠急需一位熟悉日本问题、又与日方颇有联系的人,于是,在杜月笙的引荐下,戴笠找上了袁殊,表示会委以重任。袁殊将此事向潘汉年请示后,潘汉年同意其请求,袁殊由此进入了军统,被委任为上海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但袁殊此时的公开身份仍然是记者,并一直与日本岩井英一保持联系。

这时他便算是将中共、中统、日本、军统四方的特工情报员以及上海青帮老大弟子这五重身份集齐了,正式成为了一名“五面间谍”。

此后,袁殊凭借着自己的多重身份,从各种途径大量获取日本情报。得到情报后,他会先向潘汉年汇报,然后再有选择地向国民党方面汇报。甚至,在与岩井英一接触的过程中,袁殊打着“岩井公馆”的旗号,利用岩井英一的钱为党组织提供物资和经费,几乎把“岩井公馆”打造成了中共的情报工作据点。

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袁殊把这种“灯下黑”的做法,玩得得心应手,愣是没有被日本军方发现,袁殊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周旋能力,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更方便收集情报,袁殊不顾自己的名声担任了一系列日伪职,如江苏省教育厅长等,因为这些职务,袁殊不得已背上了汉奸的骂名,可是为了光复山河的大业,袁殊任劳任怨,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每时每刻都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在黑暗中为党和组织的行动提供方向。

对于这段历史,袁殊在1984年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汪伪四年期间,他曾化名为“严军光”,“严”与“年”谐音,意思是接受潘汉年的指示,打入汪伪内部的……但是,那时大家都知道袁殊“落水”了……

笔者知道,当时上海的斗争是异常复杂的,袁殊周旋于军统、中共和日本情报系统之间,这一切的幕后都是袁殊与潘汉年串通的“一回戏”。

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5)

正是有了袁殊的支持,我党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战略情报,凭借着这样的“先知”力量,党组织建立了一系列通往根据地秘密交通路线,专门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其中,鲁迅夫人许广平就是袁殊亲自救出的。

此外,这条交通线还成功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人进入了根据地;帮助粟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军合围的包围圈,可谓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革命者的安危,为抗战事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那么,除此之外,袁殊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情报又有哪些呢?他们有多么重要呢?我们来简单列举一下,大家就明白了:1939年英法企图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活动、1941年6月德国即将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战略动向是南进而非北进、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和清乡行动具体时间等,这些都是袁殊提供给党组织的,其价值和意义单看字面也不难体会。

这些情报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日军决定放弃“北进”而采取“南下”的战略,这也是苏联一直想得到的情报,日军若要“北进”那就是进攻苏联,使得苏联不能“分兵”攻打德国;若要“南进”,这时苏联可以“调兵”对付德国。

袁殊通过在访日期间的见闻,以及根据情报综合分析后,得出日军要“南进”的战略,袁殊把情报传给潘汉年,潘汉年立即把消息发给延安,延安再转给苏联的共产国际。

苏联方面得到消息,与远东情报局佐尔格在东京所获的情报相互印证后,不必担心腹背受敌,于是东撤西援,从远东调出几十万大军对付德国,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扭转了二战的局势,为此,苏联红军还特意致电中共中央对此情报表示感谢,潘汉年也因此情报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除此之外,袁殊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提供情报那么简单,自从上海沦陷后,袁殊还一直活跃在刺杀工作的前线,通过假意帮助日军来摸清日军高层领导的动向,实则负责在汉奸刺杀过程中的骚扰工作,《伪装者》中明楼,因为日本高层军官被刺杀而“大发雷霆”,实则是努力憋笑的情况。在袁殊身上的确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的过程中,袁殊一直活跃在情报工作的前线,多次救我党人员于危难之中,传递了无数重要的情报。

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6)

袁殊回到解放区后,被定为旅级待遇,并改名为“曾达斋”,1946年,袁殊以“曾达斋”的名字重新登记入党。1949年,袁殊被调到北京,在李克农手下工作。

袁殊这个名字消失了,但他的生活却从未与过去彻底隔断。他的身份太复杂了,曾用过多个名字,他一直背负着汉奸的骂名。他虽然担任着日伪职务,可却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危害人民的事,一直以来,他都以尽量保护和营救被俘的抗日干部为己任,并无数次圆满完成任务。只是,这一切都是在幕后进行的,这也让袁殊在人前充满了心酸。

间谍任务结束之后,袁殊结束了自己传奇的隐匿生活,荣耀回归,但回归后的经历却令人唏嘘不已。因为之前与日本人来往过密,又曾经担任过日伪职务,在人们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因此,他先是被国民党以“汉奸罪”的罪名起诉。

好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中共中央的保护重新入党,好不容易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修成正果,袁殊担任了中央军委联络部副处长、中央情报总署亚洲司司长等职。后来,又不幸卷入了潘汉年一案被审查,虽然袁殊极力辩解,虽然最后因证据不足,但他还是被关押了好长时间。

不过,这样的经历并没有磨灭袁殊的希望之火,被关押期间,袁殊依旧坚持读书,凭借着他出色的新闻学天赋,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材料,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申诉,证明清白。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1982年,袁殊的清白终于被证明,最高法院宣告袁殊无罪,也就在同一天,公安部、中央调查部确认了袁殊1931年参加革命的事实,并恢复其党籍。

曾经的奋战在情报前线的斗争历史也逐渐地被揭露,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眼中的“汉奸”其实是一位英雄。

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7)

只不过,梦寐以求的清白虽然得到了承认,可此刻的袁殊也已经成为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五年后,1987年,袁殊因病在北京去世,时年76岁,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2002年,《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对袁殊的生平事迹给予了客观的讲述,对他的功绩给予了肯定:不顾个人的毁誉完成了党交给的特殊使命。

袁殊身兼五重身份,潜伏在敌营14年,他的一生是极其特殊的一生,电视剧根本无法呈现出他的间谍生活全貌。

借此文章,向革命先辈袁殊致敬!

,